近期,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发布《2019-2030年全球流感战略》称,流感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人类和流感之间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为何流感被如此重视?普通市民如何练就火眼金睛识破流感?近日,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对流感疑问作出权威解答。他指出大多数流感患者通过治疗可以康复,但有的高危人群很容易因此引发并发症。作为研究者,他期待更高效低耐药的流感药物出现。
流感可怕吗?轻则没感觉,重则几天进ICU
这一人群需要注意
去年,《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朋友圈,作者的岳父从患流感到离世,仅仅29天。文章让不少人不敢再轻视“流感”这一古老的疾病。流感,即流行性感冒,这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虽然大多数流感患者通过治疗能够康复。不过,根据世卫组织数据,每年全球估计有10亿例病例,其中300万至500万例为重症病例,导致29万至65万例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死亡。
为何大多数患者能自行康复的流感却导致如此庞大的死亡病例?
陈荣昌说,流感一致命点就是其引发的并发症,据统计,有3%-5%的患者会发展为合并肺炎等,或发展为重症流感,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速,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综合因素影响之下,流感才会在每年肆虐全球时导致数十万患者死亡。
是否需要闻“流感”色变?陈荣昌解释说,平时身体健康的市民不必过分担心。哪些人需要警惕?据悉,因慢性病住院患者,以及慢性疾病管理场所和居住养老院人群、2.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及孕妇等人群、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等慢性气道疾病患者、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心力衰竭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就是流感高危人群。
流感?普通感冒?难分清!
认准“上”和“下”的区别
从肉眼来判断两者症状有难度,但细心观察,症状还是有差别。陈荣昌为市民支招。普通感冒病毒侵犯的是上呼吸道,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体现在鼻部,比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也不会突然发热特别高。但流感一般侵犯下呼吸道,表现出来的症状则会更多,更复杂,对全身的影响更明显,大部分人会出现突然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伴有嗓子痛、干咳、鼻塞、流涕等,“流感是全身症状,整个人像散了架。”
只要患者有明显流感接触史,出现流感症状,基本就能诊断为流感。专家提醒,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症状就应该立即赴医院就诊。
治疗流感期待高药效低耐药药物
“最强抗流感神药”来了!
如患上流感,市民应如何处理?
陈荣昌说,首先是对症处理,发热就进行退烧处理,其次是休息并合理使用抗流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如果是高危人群出现重症表现且持续高热超过五天,出现很明显的咳痰、呼吸困难等表现,则需赶紧到医院,不要再犹豫。
据介绍,目前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口服药有奥司他韦,吸入剂有扎那米韦,静脉点滴有帕拉米韦。陈荣昌认为,现有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总体药效不高。作为医学研究者,他期待能有高药效低耐药性的药物出现。
随着医药研究的发展,陈荣昌的期待逐步在实现。记者获悉,去年,美国FDA宣布批准抗流感新药Baloxavir(即Xofluza)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不超过48小时的无并发症的急性流感患者,被称为“最强抗流感神药”。
在药物的作用机制上,Baloxavir与目前已有的抗流感病毒疗法并不相同。其他流感药物的靶向主要为阻断病毒复制所需的神经氨酸酶。Baloxavir则是抑制流感病毒复制中的另一种酶——聚合酶酸性核酸内切酶(cap-dependent endonuclease)。与神经氨酸酶相比,聚合酶酸性核酸内切酶作用在病毒复制周期的更早阶段,因此Baloxavir能更早抑制病毒的复制。它能治疗对奥司他韦(oseltamivir)产生抗性的病毒株和禽流感病毒株(H7N9、H5N1)。美国FDA强调,这是近20年来FDA批准的首个具有创新作用机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FDA声明,Baloxavir是一种单剂量口服处方药。在分析两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的1832名流感患者数据中发现,这些参与者在出现流感症状后的48小时内,分别接受了Baloxavir、安慰剂和另一种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治疗。结果显示,相比之下,接受Baloxavir治疗的患者缓解症状的时间更短。与另一种抗流感病毒药物相比,Baloxavir缓解症状的时间没有明显差异,可说明Baloxavir具有良好的缓解流感作用。记者了解到,Baloxavir在日本跟美国已快速获批上市, 香港也在今年2月获批上市了。
陈荣昌一直关注这一新药物的发展,他提到,美国感染学会也提到这个药。他仔细研究过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值得期待的是,如果患者在流感症状发作的48小时内就医,单剂量的药物就能显著缩短流感症状的持续时间,比以往需要5天的抗病毒药物更有效,这一结果令人鼓舞。”不过,他也指出,新药的出现还需要作很多研究,他仍在关注新药的耐药性和临床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