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长中流行这样一种观念——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怎么在社会上立足?但如果因此过度压榨孩子的玩耍时间,忽略游戏对孩子未来成长中的重要价值,就可能适得其反,甚至毁掉孩子日后的幸福。
6岁前,孩子生活中的第一关键词就是玩儿。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廖丽英看来,此时的孩子大脑发育处于黄金期,会通过各种玩耍、刺激,积累、储备各种能力和经验。玩耍得来的经验就像一个“宝库”,储存着孩子未来必需的思考能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和表达情感的能力以及决策能力。最重要的是,正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能力的开发也有其周期,如果儿时没有播下种子,一旦时机错过,长大后再怎么弥补、开发,也可能都无济于事。
玩耍是随机进行或事先安排好的,既给人带来娱乐、享受和消遣,又带来认知兴趣、思维挑战和合作应对等体验。6岁前的孩子,应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陪伴玩耍,而且,依据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玩耍内容也要有所变化。比如婴儿期,孩子需要父母陪伴,在互动中玩耍,包括与宝宝面对面沟通,让他们关注你的表情语言,可以多让孩子操作物品以及看一些识别形状、物体、颜色等的卡片,鼓励他们在安全前提下接触或摆弄物体等;学步阶段,行动力增强,可以玩球、玩具电话、填充玩具、推拉式玩具和简单的工具,如小拖车、小沙漏、小铃铛等;学前阶段,孩子善于模仿一些场景和角色,可以玩一些过家家、迷你加油站、消防站、商店等游戏,还可以画画,玩简单的乐器,骑儿童自行车等。
廖丽英提醒家长,尽量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即使允许适当看动画片,也要由大人陪伴,随时讲解和互动,千万不可将电子产品直接扔给孩子了事,这对孩子成长不利。研究表明,在成人陪伴下看电视与不陪伴下看电视,孩子的发展完全不同。另外,在孩子专注于玩耍时,只要安全或卫生问题得到保障,建议家长不必过度打扰,以免破坏了孩子宝贵的专注力。
孩子6岁后,如何平衡学习和玩耍关系,也大有学问。廖丽英认为,上学后的孩子有了课业任务,比之前多了阅读、体能及交往和做事等新爱好。此时,应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责任感和任务意识,如规划好写作业和玩的时间,帮助家人做一点家务,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衣物等,特别要引导鼓励孩子建立对作业的积极态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学习和玩也不是对立的,如果孩子喜欢打球、弹琴或画画,家长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课程或参与兴趣小组,帮助孩子将爱好和学习融于一体。
“我们督促孩子学习,希望他们有成就,但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是孩子在认识世界和社会生活中感到幸福,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廖丽英表示,鼓励孩子在玩中认识世界,喜爱这个世界,保持那份珍贵的童心,就是为他们未来的幸福打基础。如果因为儿时过度功利性学习,消磨了孩子对万事万物的兴趣,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那么,无论事业再成功,薪水再高,也换不来孩子内心的安宁、满足与喜乐。(郭静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