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杨明学:同自然之妙速写新时代太行

时间:2020-08-06 17:51:50  来源:中国健康新闻网  作者:记者 许顺喜 摄影 王永刚

 

  著名画家杨明学太行山写生时拍摄

  中国健康新闻网讯(记者 许顺喜 摄影 王永刚)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杨明学先生从小就生长在这美丽的太行山。抚今追昔,盘古开天、愚公移山,破釜沉舟、精忠报国等一幕幕历史故事,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民族魂、英雄气;殷商遗韵、魏晋风骨,甲骨契文、青铜释史,让这一段太行文化悠久,底蕴深厚。杨明学先生受太行之滋养,爱太行、画太行。太行山是华夏文明的衍生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太行山以其雄浑厚重、威严峭拔的气势和红色精神承载成为历代艺术家表现的重要对象,产生了多位优秀的艺术家和众多经典作品。

  在我国绘画史上,历代有成就的艺术大师,都非常重视对生活、对大自然的体察,早在唐代的张璨就已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的山水画大家荆浩力求“搜妙创真”,而宋代的郭熙则主张“饱游沃看”并“取之精粹”,明代的王履在“华山图序”中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到了清代的石涛,更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著名画家杨明学太行山写生时拍摄

  吴作人先生曾说过:“速写是画家毕生的作业”。杨明学先生认为,速写不但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从某种角度看它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绘画行为、一种绘画能力的实施过程。

  由杨明学先生主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全国发行的《名师视角--速写名师写生教学》一书中,开卷即“初学写生要练‘ 写实 ’”,即“以真为师”。杨明学先生一直坚持用速写坚守最直接的观察和最亲身的经历,在他看来,速写是一切绘画的启蒙和基础,现实主义绘画的出发点是“以真为师”,归宿在“同自然之妙有”。

  我国画坛上南北各派,无不强调中国画的写生,既然写生,第一步要从观察入手,傅抱石说过“你想成为中国画家,就必须懂得中国画家观察事物的方法。”杨明学先生在《名师视角--速写名师写生教学》“写生心得”篇中说,在观察大自然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把握对象的特征,理解对象的本质。画速写可以帮助记忆,但一定要对所画的对象有充分的理解和感受。速写中的每一根线条都应该体现出这种理解和感受,而不仅仅是表示着物体的形状。只有这样,速写才能有助于你的创作,你也才能够画出真正的国画来。

  《雪霁太行》这幅雪景是个大场景,下笔前多仔细观察分析,从右下角开始把边框勾出,用斜线分割画面中的比例关系。用自然界的树作长短竖线来破山的纹理走向。注意左右边框的块面分割,考虑大小、疏密之间的平衡关系。逐步推进,精心布局,画雪显要善于留白,注意黑白关系的处理,做到左右上下整体的统一。

  杨明学先生速写作品《雪霁太行》

  杨明学先生在书中谈到:“面对自然景物不要急于下笔。仔细观察后,把形美的、好看的选出来,用主观的线描来营造自己想象中的山石结构及构图意境。”岭南画派的高剑父先生就提出“要忠实写生,取材于大自然,却又不是一味服从自然,是由心灵化合,提炼而出,取舍美化,可谓之自我的写生”。

  唐代王维在《山水论》里讲山与树的关系:“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精神。“对景写生应注意树与石的关系,线条不可过直,要有曲折变化。写生技法是多元的,线性写生只是对自然表现手法的一种方法,是对大自然的取含、聚散等关系的一种实战演练。而线正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特征。

  《太行老树》正是这样描绘“树之精神”。从右下角开始着笔,先确立主干的势与动态。再依势而上,勾画出树枝对应的边角关系。加大疏密对比,对应适合自己的主观处理手法,丰富画面。增补树叶是为了上下呼应协调,同时增加画面的感染力。绘画当写实,也要适当加以取舍,所谓心生物象也。

  杨明学先生速写作品《太行老树》

  山水速写,不但要求表现对象的质感和结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作者的情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这样,方能达到“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我之为山川,山川之为我”,物我交融,混为一体的境界;创作起来,方能笔随心运,气韵生动,首先感动自己,方能感染别人。

  《太行屋脊写生》首先从观察入手,注意山石动态、走势,概括地画出主体。依据自然山景,分别画出山石的大小、长短、黑白等特征并用疏密来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作画时要放松,否则画出来的线条会僵直、散乱。有经验的画者会深入地研究画面,把所画的对象加以丰富的同时,使主体突出、山形完整。画山水写生一定要有些小的点景和适量的植被,配合对山石主体的表现,这样的画看着生动自然。否则会缺少写生时的真实感,显得作画者对自然生活的了解缺乏情趣与浪漫。

  杨明学先生速写作品《太行屋脊写生》

  写生不单是技术锻练,也不是单纯的客观描绘,而是体现了作者与大自然的感情融合。“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在先秦哲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画家建立了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宇宙观。“澄怀观道”带给古代文人精神的关照最彻底、最广大、最恒久。郭景纯有诗句曰:“林无静树,川无停流。”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无不渗透在中国古代画家的审美感受中。

  一幅好的写生,本身就含有画家的艺术创造,是画家根据此情此景的亲身感受概括提炼而成,所谓“即景生情、有感而发”。人们一般都只看得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对于其它的就会视而不见。山水画强调“取含”就是进行精选,大自然包罗万象,不能全景照搬,要取需要的,舍弃那些杂乱无用的。怎样取舍?就是多看、多比较。面对名山大川不可能把所看到的物象都取过来。取景时”于物”,构景时“师于心”。舍掉那些烦琐的外表,写出山的本质。

  《美丽山村》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取舍,运用山水画的基本语言点、线、面,尤以线为重要。线描写生是聚集无数的线和点组织而成的,既要点、线之间映带顾盼,打成一片,又要细细推敲。整体构成完善后,要反复调整画面之间的疏密关系,做到在节奏上的统一。

  杨明学先生速写作品《美丽山村》

  《名师视角--速写名师写生教学》提出,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首先要有满腔热情,方能敏锐地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写生锻炼,提高我们观察和表现对象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我们对生活的敏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进一步创造艺术的美,只有美的感情,才能产生美的艺术。美的地方写生实录,不美的地方改造为理想的景致。一半写生,一半创作。这就是李可染先生讲的“对景写生就是对景创作”。杨明学先生说,通俗一点讲,对景写生就是对景编。

  杨明学先生速写作品《崖上人家》

  在速写过程中,章法布局、选取构图是很关键的一步,它体现了画家的修养、见解。尤其是山水画的布局,要将数里甚至数千里的景色,集中于一个画面,正像南朝宗炳所说的“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要求在有限的画幅中表现无限的空间。宋代郭熙提出“高远、深远、平远”;后来韩拙又提出“阔远、迷远、幽远”,都集中强调一个“远”字,就是空间感的问题。对景写生过程中,要精心布局上下、左右之间的平衡关系,把眼中物象当作玩“积木”一样,根据经验进行景象的重新组合。

  杨明学先生速写作品《平湖秋色》

  太行山的石板老屋有俯视的、平视的、仰视的。它的高低错落、参差不齐本身就是一幅比较完好的构图。铺满石阶的古街,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整有碎,你只需略加照顾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整体的层次感、空间感就出来了。

  杨明学先生速写作品《野人沟鸿馨农家》

  山水画要求远观取势,近看求质,对于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石,都要作深人的观察研究。既要表现高耸入云的群山,更要体现气势磅礴、波涛起伏之峰峦。但有时又要走近去观察一树一石,以了解各种树木的生长规律造型特点和各种典型的山石结构。山水画家到自然中去,既要宏观,也要微看,这样创作起来,才能达到势质俱盛,这也是中国画创作的重要特色。写生中很多“点”其实是很短的线,点子可以表现树,表现山上的植被,即使不表现什么具体形象,点子与线结合,也有一种苍茫感。瀑布、浪花、水流都可以用线表现。山石横线的折带皴结构与水的垂直线形成横纵的对比。

  杨明学先生速写作品《太行屋脊》

  ‘以真为师’是杨明学先生一直以来的生活态度,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将生活作为艺术的源泉。通过自己对家乡太行山的体察,以自然为师,亲身感受,充满激情地不断探索、追求,‘淬砺求实’,同自然之妙有,创作了大量讴歌家乡山山水水的中国山水画,《名师视角--速写名师写生教学》的出版,更是拿出多年的写生心得,不吝其力提携后进,真是难能可贵。

  速写太行绘时代,杨明学先生在《名师视角--速写名师写生教学》中引用清代石涛的名句“搜尽奇峰打草稿”,懂得搜奇峰是懂得妙理,多打草稿是能用苦功,只有苦功和妙理结合了,才能把画画好;只有苦功和妙理结合了,才能“以真为师”,达到“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责编:张业军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舒城县干汊河镇:公益电影下村,点亮乡村夜晚
舒城县干汊河镇:公益
专家支招:炎炎夏日如何养护脾胃
专家支招:炎炎夏日如
开封土柏岗派出所快速破获一起盗窃案
开封土柏岗派出所快速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青马”学员助力驻村“第一书记”暑期实践活动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CopyRighr @ 2000-2010 www.zgjkxw.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健康新闻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