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浙江日报、浙江广电、温州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与网络自媒体大 V 齐聚鹿城,实地探访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转型新貌。作为温州市中心城区,鹿城区正以 “小医疗、大保健” 为方向,通过 “一网、两片、六举措” 建设,在省市级医院与民营机构的夹缝中开辟出一条错位发展之路。从体重管理门诊的 “躺瘦” 黑科技,到中医儿科的 “长高秘籍”,再到家庭医生的上门服务,鹿城基层医疗正以 “医心向民” 的坚守,为医师节献上一份饱含民生温度的答卷。

转型背景:夹缝中的突围与机遇
鹿城区医疗资源密集,687 家医疗机构中,省市级医院和民营机构占据主导,而 18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 家服务站及 40 家村卫生室长期面临设备、能力与服务模式的三重瓶颈。
以 “让老百姓不得病、晚得病、少得病” 为目标,鹿城提出“一网、两片、六举措”转型思路 —— 通过“一网”融合三级医疗资源,“两片” 差异化布局城区公卫与城郊医疗,“六举措”强化龙头引领与特色服务,推动基层医疗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跨越。
创新实践:医师节里的“健康服务新样本”
“四高一重”干预:让患者减药停药的“健康魔法”
响应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行动,鹿城于 3 月底率全市之先设立非药物干预中心,推出 “营养 + 运动 + 辅助治疗” 服务包。由临床医师、中医师、营养师等组成的 “六师共管” 团队,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方案。
蒲鞋市中心的刘先生通过 2 个月科学管理,减重 13 公斤,血压稳定在 108/71mmHg,成功停用降压药;水心中心的陈先生减重 11.5kg 后,血糖、肝功能全面恢复正常。融合中西医智慧的 “射灸躺舱” 更是成为“网红”,通过超短波及内透热技术改善代谢,预约排至半月后。目前,该项服务已覆盖 7 家卫生院,让数百名患者告别 “药罐子”。
中医特色专科:基层医师的 “拿手好戏”
针对群众痛点,鹿城基层医师深耕中医适宜技术,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南浦中心中医儿科医师通过针灸、捏脊等疗法,让 9 岁性早熟女孩洪某某乳房回缩、激素水平正常;为 12 岁身高 149cm 的李某某制定一年干预方案,助其长至 162cm。
江滨中心陆月仙医生引进 “骶四针” 电针疗法,为轮椅上的杨女士解决多年尿失禁困扰。康复后,杨女士特意送来锦旗:“医术精湛传美名,医德高尚暖人心”,成为医师节里医患情深的生动注脚。
主动服务延伸:从“等病人”到 “找病人”的转变
打破 “坐堂行医” 模式,鹿城组建由高级职称医师组成的 “名医团”,进机关、进社区开展义诊 5 场,服务 700 余人次。家庭医生团队创新 “一医一助一护” 模式,为签约居民提供慢性病管理、中医指导等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超 70%。
“以前生病才找医生,现在医生主动上门量血压、讲养生。” 区行政中心工作人员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基层医疗服务的暖心变化。
智慧医疗赋能:让健康管理 “精准到秒”
自主开发的慢病管理系统实现 “诊前识别 — 诊中监测 — 诊后随访” 闭环管理。南门中心通过该系统管理 6900 余名慢病患者,检查检验率提升 30%,并发症发生率下降 15%。“系统会提醒我复诊,医生能实时看到我的血糖数据,比子女还贴心。”72 岁的高血压患者张老伯说。
医师群像:坚守与创新中的 “医心传承”
媒体记录下诸多动人瞬间:水心中心的老医师连续坐诊 4 小时,耐心为老人讲解用药禁忌;南浦中心的年轻医师利用午休研究中医针灸新技法;江滨中心的医护团队收到社区居民自发送来的解暑绿豆汤…… 这些基层医师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着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的职业精神。
“以前觉得基层医生只能看小病,现在他们能帮我减药、调体质,甚至解决大医院都头疼的问题。” 患者的认可,成为医师节最珍贵的礼物。数据显示,2024年鹿城基层门诊量同比增长18%,群众满意度达96.5%。
未来展望:打造 15 分钟 “健康守护圈”
依托转型成效,鹿城正规划 “一院一品” 建设,未来三年将建成 3 个市级重点专科,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达标率 62% 以上。通过 “智慧医疗 + 中医适宜技术” 双轮驱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服务。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鹿城基层医疗的转型实践,不仅是服务模式的革新,更是对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理念的生动践行。当“六师共管”的专业团队走进社区,当 “躺瘦” 黑科技、中医 “长高针”成为日常,当医患之间的信任化作锦旗与笑脸,鹿城正用“错位发展”的智慧,让“健康红利”惠及每一位群众,让医师节的“奉献”底色更添民生温度。(周建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