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领域,科研和临床紧密相连,是关系到百姓健康事业的共同体。作为我国消化病领域的顶尖专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教授自从医以来,一直坚持从解决临床实际痛点出发,不断创新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案。他和合作团队针对临床上消化内镜检查中存在的漏诊率高、早癌识别困难等问题,研发推出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内镜精灵”,可以进一步提高消化内镜检查质量,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受到了全世界同行的关注。在6月17号召开的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上,于红刚教授也将发表主题演讲,进一步与业内同行交流分享。
老百姓信赖的神医,妙手回春令人叹服
作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王牌专家,于红刚教授是很多病人和家属眼中的“神医”。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于大夫治病又快又准,简直神了。”
今年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收了一位70多岁的腹部胀痛患者。CT检查显示,这位病人很有可能患上了“胰头癌”。于红刚教授在评估后发现,患者的肿瘤已经侵及邻近的胆总管,手术风险非常大,再加上患者年龄比较大,根本无法承受外科手术。由于老人家疼痛难忍,即便吃各种止痛药也无济于事,手术迫在眉睫。关键时刻,于红刚当机立断,以EUS-CPN和EUS-FNA两种技术为依托,一针就解决七旬老人的痛苦,手术非常成功。
“人们常说医生经验丰富,这一点不错。但是,如今的医学发展迅速,光靠经验并不能彻底解决病人的问题,必须要结合先进的科研技术,才能成为老百姓真正信赖的‘神医’。”于红刚教授所说的先进技术,就包括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招牌EUS技术。作为全国最早应用这项技术的科室,于红刚教授和团队每年要完成EUS及EUS引导下治疗手术近千例,其美名甚至传到了海外。
去年6月,一位因呕吐等严重反应而不能进食的老年患者被他的妹妹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治疗。他的妹妹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湖北医科大学,如今更是新加坡第二大综合性医院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的内科医生。熟知病理知识的她知道哥哥病情的严重性,第一时间找到了于红刚教授。经诊断,这位患者患有胃印戒细胞癌,这是胃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分型,常规治疗难度很大。最终,于红刚教授和多个科室专家协同参与手术,以新辅助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和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相结合,让病人转危为安。
眼看哥哥病情好转,这位新加坡名医才透露出一个小故事。原来,早在数年前,她也是一名胃早期癌患者,正是于红刚教授为她进行了消化内镜下ESD微创治疗,才让她摆脱病魔重新恢复健康。在她看来,祖国高超的微创早癌诊疗技术值得信赖,有技术更有医德的中国专家,才是老百姓真正值得依靠的“神医”。
更快更准更省力,新科技为临床注入新活力
病人、家属乃至同行的肯定,既是巨大的荣耀,也是无形的鞭策。毕竟,在临床中,一名医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在于红刚教授看来,面对一次次考验,医务人员既要有沉重冷静的思维和敢于挑战的勇气,更需要有扎实过硬的技术。一直以来,他针对临床上很多难题和短板展开科研,也取得一系列成果。
比如,由他和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内镜精灵”就取得了世界级成果。据悉,这套系统能自动识别出盲区,提醒医生未曾到达的检查部位,避免漏查漏诊,识别消化道早期癌症准确率已达92%。研究表明,如果采用人工诊断,即便是专家级别的名医,诊断准确率也仅有90%。甚至,一些刚刚入行的医生诊断准确率更是只有81%。
“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数值变动,它关系到很多病人的生命。除了精准之外,它可以让胃肠镜检查覆盖度更高。一般来说,成年人40岁以后都应该做胃肠镜检查,按照这个标准,全国就有3亿人需要做检查,而我国目前的消化内镜医生只有约26000人。这就意味着,光靠人工完成检查,这些医生一刻不停要持续工作92年,这显然是天方夜谭。”于红刚教授介绍。
于红刚教授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更多的基层医院能够拥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这就相当于为每一个基层医院配备了一位名医,让老百姓切实得到实惠。目前,他的这套新系统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投入临床试用。与此同时,于红刚教授也在不断分享推广成果,第18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中,他也希望和更多同行进行交流合作,并呼吁更多的科研机构加大投入力度,为老百姓研发出更多的“治病神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