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新闻网讯 冬日寒风,挡不住求真求知的热情。 2018年12月10日至14日,来自全国各省市医疗急救机构从事空中急救工作的七十余位医生、护士与管理人员集合在首都,参加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999)共同主办,中日友好医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医院联合承办的首期全国空中医疗急救专业培训班学习。
近年来,北京、上海、福建、江苏、河南等地的医疗急救机构已经与通航公司合作,尝试直升机医疗急救工作的开展,在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 999)更是以自有2架空客EC135医疗急救直升飞机、1架湾流G550和1架达索猎鹰2000LX医疗救援转运固定翼飞机,2018年完成空中医疗急救转运100余例走在全国前列。
空中医疗急救是一项特殊环境下的复杂工作,涉及航空、气象、安全、医学救护等多个领域,医护人员除了遵守常规医疗规范,还要考虑空中低气压、噪声、振动等条件下的特殊诊疗要求。同时作为轻型飞行器,尤其是医疗急救航线主要聚集于大城市的人口密集区域,医疗急救直升飞机频繁超低空飞行与起降动作均存在特定风险。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亟待推出相应的管理法规与实施标准,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法规为支撑、行业标准为依据的空中医疗急救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 2017年启动制定《航空医疗救援管理办法》工作,于2018年1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开始推动空中医疗急救城市试点。根据《关于委托开展空中医疗急救及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函》(国卫医资源便函〔2018〕305号)文件精神,委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负责具体试点单位培训工作的开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强化观念、科学设计、认真组织、周密安排,针对全国相关从业单位和人员启动空中医疗急救专业培训工作。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李宗浩会长在开班仪式上做了题为《本国宝藏、他山之石 ——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空中医疗急救成功经验,科学规范开展我国空中医疗急救》的主旨演讲,提出应该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空中医疗急救成功经验,科学、规范开展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以“立体救援,规范行标”为指导思想,将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建设成国家院外急救体系的有力支撑和重要补充。
为期五天的培训里,来自中国民航局、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中日友好医院、 999急救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就航空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空中医疗急救装备及标准化建设,航空器消毒与防控,转运前病情评估,多发创伤、呼吸重症、神经重症的航空医疗救援,空中医疗常用护理技术与操作等内容进行了授课。除理论学习外,学员们还进行了救护车上车、技能工作站和直升机上机培训“三位一体”的实地实战技能操作训练,在飞行中进行各项医疗急救操作,真实体会空中医疗急救的特点和要领。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员,获得了统一编号的“国家空中医疗急救资格证书”,具备在我国开展空中医疗急救、护送伤病人的资格。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和北京市红十字会 999急救中心 将定期开办“全国空中医疗急救专业培训班”,针对全国空中医疗急救从业单位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保证我国空中医疗急救事业科学、有序、安全地开展,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也将以组织培训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和讨论,以整合国内外空中医疗急救的成果和经验,协助制定《航空医疗救援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我国空中医疗急救能力建设,推动我国医学救援工作再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