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新冠疫苗接种两针后 14天左右可以起效

时间:2021-01-07 10:40:0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近期,新冠疫苗的接种成为热点,2021年春节前,北京对9类重点人群开展紧急接种,实现应接尽接。目前本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已经正式开始,接种疫苗是否安全?会产生哪些不良反应?接种多久产生抗体?哪些情况不建议接种?针对市民关心的若干问题,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所副所长卢莉进行了回应和科普。

  率先对9类重点人群接种疫苗

  根据国家整体部署,2021年春节前,北京对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接种。随着疫苗附条件获批上市,以及疫苗产量的逐步提高,将会有更多的疫苗投入使用。通过有序开展接种,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卢莉表示,按照分步走的安排,其他人群在等待期间,不要松懈“非疫苗”的防护措施,比如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疫苗安全性得到多次验证

  王华庆介绍,本次接种使用的是全病毒灭活疫苗,是指通过化学等方法使新冠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同时保留能引起人体免疫应答活性而制备成的疫苗。对于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卢莉表示,疫苗研发需要一定时间,新冠疫苗和其他疫苗一样,在上市前都经过动物实验、人体预测试实验、人群Ⅰ/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目前咱们应用的疫苗已经经过了多个环节的研究,疫苗安全性得到了多次验证。”

  王华庆补充说:“尽管时间紧急,但是疫苗研发程序不减少、标准不降低。每个临床试验都有规范要求,临床试验虽然是在外国做的,但从全球来说,疫苗起的保护作用不分种族,达到的要求和规范是一样的,疫苗保护的是全人类。”“接种疫苗后,与其他任何疫苗一样,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一般反应,如接种部位酸胀、红肿、疼痛、瘙痒等;极少数人因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头痛、肌肉酸痛等,一般不需处理,2-3天后大多可自行恢复。目前尚未监测到发生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卢莉说 。

  接种完两针后14天左右可以起效

  卢莉介绍,新冠疫苗推荐免疫程序为2针,期间至少间隔14天,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一般来说,疫苗在接种完两针后的14天左右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保护效果,对于疫苗的保护时长,新冠病毒从发现到现在才一年多,疫苗也刚研发出来不久,很难说疫苗接种后能持续多长时间,需要一定时间来观察看抗体能持续多久。从现在的数据来看,保护半年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接种完疫苗之后是否就不会感染了呢?对此,王华庆说,疫苗的保护效力没有100%,有的人可能出现免疫失败而发病,这是正常现象。一方面疫苗是对个体的保护,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疫苗接种形成群体免疫,到时这个疾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在人群免疫屏障尚未建立之前,接种疫苗后仍要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保持社交距离等“非疫苗”的个人防护措施。

  接种前要对照禁忌证或咨询医生

  接种对象有哪些情况应暂缓接种新冠疫苗?对此,王华庆说,这几类对象要暂缓接种疫苗: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荨麻疹、皮肤湿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腹痛者;发热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处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病期者; 妊娠期妇女和哺乳期妇女,接种 3 个月内有生育计划;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有格林巴利综合症病史者;有新冠病毒感染史者等等。

  “具体的禁忌,在疫苗说明书都有详细规定,受种者要看说明书,接种前详细告知医生自身的基本情况。”王华庆说。卢莉建议,在接种疫苗时,要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现场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等意外情况,可以及时得到现场医生妥善的救治。

  新冠疫苗能不能联合打别的疫苗?卢莉表示,根据既往经验,灭活疫苗可以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但由于目前缺乏新冠疫苗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的相关研究,因此,建议在技术指南等文件明确之前,新冠疫苗与HPV疫苗等其他疫苗还是尽量分开接种,间隔28日左右。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湖南芷江禾梨坳开展“情暖古冲红”答谢暨民俗旅游活动
湖南芷江禾梨坳开展“
舒城县干汊河镇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和一老一小服务
舒城县干汊河镇积极开
舒城县干汊河镇:把“小羽毛”做成“大文章”  努力做大做强羽毛产业
舒城县干汊河镇:把“
新年伊始,平安护航——哈尔滨市公安机关圆满完成元旦安保工作
新年伊始,平安护航—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CopyRighr @ 2000-2010 www.zgjkxw.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健康新闻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