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萎缩】是终末期的眼病,眼球体积缩小,眼内组织结构紊乱,视力下降至光感甚至无光感。眼球萎缩可能由眼部的炎症、外伤、肿瘤、反复多次手术等引起。眼球萎缩患者经常会出现顽固反复的眼内炎症和眼痛,严重的眼球萎缩可使眼睑塌陷,结膜囊狭窄,眼睑倒睫、外翻,影响患者面容及生活质量,长期的严重眼球萎缩导致诸多不可逆的眼内组织结构改变成为眼球痨。
【科普讲堂】眼球萎缩的常见原因及发病机制
开放性眼外伤是指机械力造成的眼球壁全层裂开,包括贯通伤、穿通伤、眼内异物、眼球破裂等,是引起眼球萎缩的常见原因之一。多为锐器、钝器击打、物品爆炸等引起。常合并虹膜脱出、嵌顿,睫状体脱离,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脱出,前房积血或积脓,玻璃体积血,外伤性白内障等,以上损伤若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将可能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内炎、低眼压,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眼球萎缩。若病情发展仍无法控制,眼球将进一步缩小乃至眼内组织广泛钙化进而发展为不可逆的眼球痨。
【科普讲堂】眼球萎缩的不同阶段,治疗也有所不同
开放性眼外伤一旦发生应就地尽早清创缝合,以恢复眼球的完整性,妥善处理嵌顿组织控制感染。对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的患者,在做好再次手术准备后尽快行玻璃体联合眼内探查手术使过去认为应摘除的眼球得以保留外形、恢复部分视功能成为可能。取出异物,复位脱离视网膜和(或)脉络膜,恢复眼球原有的解剖结构;去除玻璃体内的积血和各种炎症因子,防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低眼压,阻断眼球萎缩的病理过程,保持正常眼球形态和恢复部分视功能。
早期眼球萎缩常因眼内容的缺失、视网膜脉络膜脱离等引起。对于这类患眼及时积极的玻璃体手术,通过玻璃体切除联合睫状体增殖膜剥除、RPE激光、硅油注入等手术方式升高眼内压力、维持眼球形态,挽救部分视力,避免眼球摘除,给无光感患者看见光明的希望。
晚期严重眼球萎缩指萎缩时间大于半年,眼轴长度、眼内容积严重减小,角膜带状变性、眼球完全丧失功能。切勿等到此阶段才来就诊。此时患者基本无光感,对于仅存独眼的眼外伤患者仍可尝试手术,但预后不良。
处于上述两个阶段之间的中期眼球萎缩患者相当一段时间处于低眼压状态,前房塌陷,角膜水肿混浊。角膜也可发展为退行性血管鞘、间质瘢痕、血管化和营养不良。难以观察到眼内结构,眼内增殖严重,治疗起来非常复杂,操作难度高,对医生技术水平及手术设备有较高的要求。以前由于治疗效果差,术后萎缩眼球仍然塌陷,大多数中期萎缩眼球像晚期患者一样都以眼球摘除结束。但是近年来,部分团结合作的高水平眼外伤专家团队利用先进的显微镜内窥镜设备,和创新的联合手术方式,包括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窥镜下睫状体增殖膜剥除、RPE激光、硅油持续注入等手术,可以升高眼内压力、部分恢复眼球形态,使中期眼球萎缩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对于严重眼外伤和早、中期眼球萎缩的患者,时常伴有角膜裂伤、血染或混浊,无法直接观察眼内结构,手术操作困难,利用先进的内窥镜设备,实现复杂外伤的眼球重建及眼球萎缩的治疗,将眼内窥镜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严重眼外伤及眼球萎缩的手术治疗并积极推广该新技术,已为众多严重眼外伤患者保留了眼球恢复了视力,部分以前无法治疗的重伤眼也得到了挽救,该结果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内窥镜下玻璃体切除是国际上一项先进的诊疗技术,具有较多优点。它可以提供非立体的、基于视频监视器的、超高倍率或全景的成像。内窥镜与眼底显微镜不同,可以绕过眼前节,不受前段屈光介质影响,特别是角膜混浊、血染、瘢痕形成等屈光介质浑浊的病人,无法进行显微镜下玻璃体手术,内窥镜则不受前段屈光介质浑浊的影响。此外,通过移动眼内窥镜探头的位置使其接近组织目标可以在极小的空间内观察眼内情况,优化组织结构的可视性,并可观察到虹膜后、睫状体等显微镜下手术无法观察到的范围,有效的常规手术显微镜手术的不足。但是内窥镜下玻切手术学习曲线较长,设备和耗材昂贵,目前国内常规开展该技术的医院屈指可数。在眼内窥镜辅助下可以早期积极进行玻璃体手术,减少因等待角膜恢复或等待移植导致的病情加重,使得无光感外伤眼恢复部分视力的机会提高到70%以上,联合持续硅油注入使得早期萎缩眼球得以保存并恢复部分视功能,对于早、中期眼球萎缩的有效率约80%,部分眼球甚至基本恢复正常体积。这些在严重眼外伤、早期眼球萎缩眼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日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眼球萎缩的的治疗,使得更多的眼球萎缩的患者得以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科普讲堂】预防眼外伤眼球萎缩,减少眼外伤的发生率至关重要!
眼球萎缩患者,视力会不同程度下降甚至丧失视觉功能,给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也给整个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大多数眼球萎缩由眼外伤所导致,所以减少眼外伤的发生率至关重要。并且大多数眼外伤可以部分或完全程度的避免,对于工人的开放性眼外伤可以通过加大安全宣传力度、加强岗前培训、严格工作流程(包括工作全程佩戴护目镜)、整顿不规范执业操作等方式避免眼外伤的发生,降低视力损伤程度;对于农民应加强安全意识、提高外伤急救和治疗方面的能力;对于儿童及行动不变的老人则需要家属和社会机构的共同监护。此外一旦眼外伤发生,立即就诊,切勿拖延。
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创建于2010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公益为一体的学院型三级眼科专科医院,具有“国家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苏州市微创玻切工程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司法鉴定所眼科伤残鉴定定点机构”等多个称号。
【科室简介】:眼外伤眼底病科是在江苏省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规模较大、设备先进、诊疗技术国内领先的科室,专科拥有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高级职称专家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导师2人,博士2人,硕士5人。专科由国际眼外伤协会董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委员杨勋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委员宋鄂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拥有国际一流的眼底病检查和手术设备:内窥镜、玻切超乳一体机、术中OCT显微镜、25/27G微创玻璃体切割等先进设备。在严重眼外伤、早中期眼球萎缩、复杂视网膜脱离、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内界膜覆盖治疗巨大黄斑裂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黄金72小时”-绿色诊疗通道】: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委员杨勋教授领衔,2015年11月1日,开设了苏州市首家24小时专科急诊,同时还于省内率先开通了“黄金72小时”眼外伤及视网膜脱离绿色诊疗通道,在复杂视网膜玻璃体手术,特别是复杂眼外伤的手术治疗方面,拥有国内率先引进的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严重眼外伤手术治疗的眼内窥镜新技术并在江苏省内率先开展该技术。
【理想国际眼外伤救助基金】:2015年在国内首家成立理想国际眼外伤救助基金,已救助复杂眼外伤患者百余例。近年来,更致力于25G及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以及内窥镜下的25G、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等。
专家简介:
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的副院长,眼底眼外伤科领军人物。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三十年,率先将眼内窥镜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严重眼外伤的手术治疗并积极推广该新技术,为众多严重眼外伤患者恢复了视力,包括眼球萎缩在内的部分以前无法治疗的重伤眼也得到了挽救。
【专业擅长】:眼外伤及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复杂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复杂眼外伤及其并发症的手术治疗,致力于微创玻璃体切除术的改进和推广,包括内窥镜下的25/27G玻切手术等。
【学术任职】:任中华眼科学会会员、国际眼外伤学会董事会成员、欧洲视网膜学会会员、美国眼科学会会员、美国视网膜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委员、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眼科内镜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内镜医师协会中国协会眼科内镜与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非公医疗协会眼科分会眼外伤分组副组长等职务。
【学术荣誉】:先后五十余次应邀在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发言。主研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TOP10,入围2014中国名医琅琊榜。拥有专利二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SCI收录十余篇文章,参编5本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眼科学书籍。
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眼底病科主任/眼外伤科主任,在读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学院,苏州市眼底病学组委员,从事眼底病眼外伤专业十余年。擅长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眼底、眼外伤相关疾病,获江苏省省自然青年基金,并多次在国际、国内各大会议发言。
【专业擅长】:眼底病眼外伤疾病的手术及治疗。
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眼底病科副主任,在读博士。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十余年。任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参与多项临床科研项目研究,先后多次在全国眼科年会、全国眼外伤会等国家级会议发言。在国家级及SCI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专业擅长】:眼底病和眼外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外聘专家:
名医工作室特聘专家、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原主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眼科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学组主任委员、中华眼底病学组委员、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评委、《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眼科研究》编委、《世界眼科博览》编委。
【专业擅长】:眼底病
【学术荣誉】:从事眼科临床诊疗科研、教学四十余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Schepen研究所、华盛顿大学眼科中心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多年,曾获国家、省部级及医科院等科研成果奖10余项。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等多家眼科杂志的编委、上海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视觉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专业擅长】:眼底病、眼外伤、视网膜疾病、遗传性眼病、白内障
【学术荣誉】:荣获亚太眼科协会(APAO)杰出服务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中华眼科学会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劳动模范,并入选上海市卫生局新百人计划。在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