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时间:2022-06-21 09:15:5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数据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疾病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各级疾控机构的能力大幅提升;实施免疫规划政策,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促进慢性病的早防、早筛、早诊、早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我国坚持预防为主,多举措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雷正龙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制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疫苗管理法等法律和《艾滋病防治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等法规。印发艾滋病、结核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防治规划,发布实施防控类标准百余项。建立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提高了疾病防控工作法制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构筑严密的公共卫生监测网。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国家级疾控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建成了全球最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网络,重点地方病和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覆盖到全国所有乡镇,以近视为主的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体系日趋完善。

  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成效显著。全国传染病疫情总体保持稳中有降,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艾滋病病死率、结核病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国家消除疟疾论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重点地方病区县总体控制,消除率达到99.9%。

  慢性病防治和精神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县,覆盖率超过97%,建成488个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1年的15.3%。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覆盖全国所有的区县,2021年底在册的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92%。

  雷正龙说,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中心3376家,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5.8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各级疾控机构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一是疫情监测及时性和准确性大幅提升。近两年来,通过中央转移项目,进一步扩大了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监测范围。

  二是实验室检测能力大幅提升。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实验室检测网络,各级实验室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检测任务。总体来说,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检测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疾控中心现在有流感、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四个世界卫生组织的参比实验室。

  三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特别是近两年来,通过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援各地开展培训,结合多年防控实践,各级疾控机构的流调能力、处置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介绍,2004年我国建设了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目前已经安全稳定运行了18年,有效降低了传染病的漏报,显著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从诊断到报告,时间间隔已经降到了4个小时。这个系统可以及时监测传染病暴发信号,指导各级疾控机构对疫情暴发进行调查处置。这一系统已经覆盖了全国几乎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这个系统来开展传染病的报告、监控和数据分析研判的工作人员用户已经达到35万户。

  免疫规划工作成效显著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介绍,我国实行的免疫规划制度,由政府免费向居民提供免疫规划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已达到15种,覆盖人群以0至6岁儿童为主。免疫规划政策的实施,对于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接种疫苗,保障健康”观念深入人心。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免疫规划工作成效显著。

  政府重视,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每年已超过40亿元。2012年以来,多次安排资金用于疫情应急处置、冷链建设、监测能力提升等专项工作。

  完善法规,依法实施免疫规划。2019年出台了全球首部疫苗管理法,制定修订《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构建了疫苗和预防接种的管理制度。

  健全体系,服务能力日臻完善。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免疫规划监测管理体系和县、乡、村三级预防接种服务网络。目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加强监测,工作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国家和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平台的对接和数据交换,实现各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和全国疫苗追溯协同平台的对接。

  科学防治,疾病控制成效显著。2000年以来,我国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12年我国实现了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2014年我国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乙肝控制目标。目前,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探索慢性病防控模式

  吴良有说,我国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防控模式,慢性病防控工作经历了从点的突破到系统提升的发展历程。多部门在环境整治、烟草控制、医疗保障救助等方面联合行动,构建全方位的支持性环境。

  在危险因素控制方面,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累计建设健康社区、健康步道、健康公园等8.7万个。广泛倡导“健康一二一”“三减三健”等健康理念,“日行万步,吃动平衡”“管住嘴、迈开腿”等健康口号深入人心,广大群众自觉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

  在慢性病的早防、早筛、早诊、早治方面,依托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目前每年向400多万高发地区居民提供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早期筛查干预惠民服务,促进慢性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每年为1600多万适龄儿童免费开展口腔检查、窝沟封闭和局部用氟,保护孩子们的口腔健康。强化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健康管理服务,有效预防心梗、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的发生发展。

  在疾病监测和数据支持方面,我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的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实现慢性病患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流行情况以及变化趋势的动态监测。每5年向全社会发布全国居民的营养和慢性病状况报告,为国家及时调整完善防控策略提供循证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生在30到70岁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过早死亡率是指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死亡的概率。慢性病是导致人群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

  吴良有说,从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开始,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成为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标。2021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15.3%,这意味着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死于四类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为15.3%。与2015年18.5%相比,下降超过了3个多百分点。今后,我国将继续以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核心指标,积极推动慢性病的防、治、康、管整体融合发展,不断减少因慢性病导致的劳动力损失。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21日 15 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河南淮滨县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活动
河南淮滨县组织开展食
别拿“癞蛤蟆”不当保护动物 警察抓你没商量
别拿“癞蛤蟆”不当保
炎炎夏日 法送清凉——光山县司法局开展村(居)法律顾问集中服务日活动
炎炎夏日 法送清凉——
【上海徐浦中医院口腔科】看牙好门诊,为全民口腔健康保驾护航!
【上海徐浦中医院口腔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