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北京鼓励医疗机构探索“先诊疗后付费”

时间:2023-07-05 13:46: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近期,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印发了《北京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聚焦优化医疗服务、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方案明确了6大方面、23项具体重点任务。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该方案立足患者就医视角,聚焦“体验感”,从提升诊前服务质量、患者急诊急救体验、住院体验、诊后体验等角度出发,结合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淤点难点,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其中,本市鼓励各医院提供多种付费渠道,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移动线上付费”。

  保障家庭医生预约转诊号源需求

  本次方案明确,全市将力争用3年时间,提升医疗服务的反应性、连续性、便利性、整合性、舒适性、可靠性和智慧化程度,推动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增强首都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针对诊前的挂号预约环节,方案提出,各医疗机构应持续优化在线预约服务,提供多种途径在线预约挂号服务。支持患者在线完成实名认证。推广诊间、跨科、复诊、诊疗团队内、医联体内等多种预约模式,医联体二三级医院与基层预约转诊平台对接并投放号源,全力保障家庭医生预约转诊号源需求。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分诊系统,并与门诊电子病历系统对接,形成智能问诊—分诊—预约—病史采集流程。在发生医师停诊、检查设备故障等影响患者按时就诊情况时,医院要及时通知患者,并提供改约服务。

  预约检查也将越来越方便。方案提出,对于诊断明确且因相同疾病就诊的复诊患者,可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或预约诊疗平台,预约复诊所需的检查检验,并根据检查检验出结果时间匹配复诊号源。推广检查诊间预约服务、自助机预约服务、线上自助预约服务。根据患者病情建立分级预约制度,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检查。鼓励三级医院将一定比例的预约检查权限下放给家庭医生。

  鼓励建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

  针对门诊就医,本市各医疗机构将持续完善再造门诊流程。方案指出,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患者使用虚拟就诊卡完成院内全流程就诊。加强引导,明确当日检查检验结果回报患者的接诊流程,为患者提供移动端实时查询相关诊疗科室位置及患者排队诊疗情况服务,简化需要多次门诊诊疗、护理的流程,减少无序流动。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移动线上付费”。在付费方面,方案也鼓励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收费系统,支持现金、线上支付等多种收费方式,推进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提供电子票据服务,费用金额要设置到分位。

  服务模式也将持续创新。例如,方案鼓励各医疗机构建立健全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导诊、咨询、检查检验预约、投诉建议受理、便民设备租借等服务,帮助患者熟悉就医流程。完善多学科诊疗(MDT)制度,鼓励医疗机构扩展多学科诊疗覆盖的专科和病种,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MDT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护理门诊、外科换药门诊等方便群众就医需求的服务等等。

  鼓励住院床位资源下沉基层

  服务的连续性让诊后体验持续完善。方案要求,要以医联体为载体,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完善转诊规范、转诊标准,畅通双向转诊渠道,下沉专家、门诊号源和住院床位资源,为医联体内居民提供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医联体内诊疗信息共享,探索建立智慧医联体。同时,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医疗机构建立患者随访档案和随访计划,建设基于患者服务为核心的多途径智能随访平台,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便捷专业的院外康复和延续性治疗,并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随访平台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互动。

  此外,不少医疗服务将被送至老百姓家门口,让就医更“便利”。例如,方案明确,要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为有护理需求的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推动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下沉。转变药学服务模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药学服务”,推动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服务,有条件的可探索开展用药指导信息推送服务,指导督促患者规律服药。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禹城市司法局伦镇司法所开展《德州市献血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立法民意征集工作
禹城市司法局伦镇司法
新疆木垒县人民法院:深化府院联动聚合力 推动依法行政促发展
新疆木垒县人民法院:
滕州市龙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民反诈宣传活动
滕州市龙泉社区卫生服
中华诗词学会诗颂三部曲暨演艺界诗词作品朗诵大会在京举办
中华诗词学会诗颂三部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