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银发族”规模持续扩大,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在家门口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民生大事。在近日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多地谋划务实举措,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养老服务兜底保障网。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助力解决老年人养老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
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8亿人,占总人口19.8%。解决老年人养老难题,既是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也能通过“银发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安徽省铜陵市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通过嵌入建设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中心等,发展365天24小时照护、15分钟应急的专业居家养老照护服务。安徽省人大代表、铜陵市委书记丁纯表示,推动嵌入式养老可持续发展,要着力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建议加快建设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制定管理办法,规范准入制度,健全质量标准,不断提升智慧化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安路社区居家养护中心护理人员帮助社区居民打扫房间。新华社记者龙雷 摄
面对持续增长的老龄人口,河北、安徽、辽宁等多地把“适老化改造”作为扶老助残重要工作,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及居家养老支持服务。在沈阳市大东区津桥街道河畔社区,九旬老人孟桂珍通过预约专门的助浴机构上门服务,解决了洗澡难题。辽宁省人大代表、沈阳市大东区东站街道蓝山社区党委书记吴春英说,通过政策引导,我们让更多服务资源向老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让老人不出家门也能幸福“享”老。
托起老年人稳稳的幸福生活,农村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短板。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但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相对缓慢,乡镇和村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建立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势在必行。”河北省政协委员、保定市看护志愿者协会会长朱海说,农村养老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加强统筹规划,构建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重点、村(居)为基础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和方式多样化。
2023年10月17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通海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护理员为入住的老人洗脚。新华社记者张子琪 摄
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着眼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等急难愁盼问题,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新建400个示范性长者食堂。福建省政协委员、龙岩市政协副主席陈晓东建议,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解决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建设或场地使用问题。
青海省建设了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4家、农村互助幸福院1403家,其中西宁市通过引入餐饮企业、建立补贴制度,在城市社区、郊区村落建设了270多个“爱老幸福食堂”和老年之家。青海省政协委员、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晶建议,有效整合利用闲置资源,多途径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扶持培养一批综合性、连锁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元养老服务。
聚焦老年人病有所医需求,多地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途径,并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24年参保人数2000万人以上。依托基层卫生院力量,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积极建设突出康复功能的康复护理院,并与医院之间形成有序转诊机制。浙江省人大代表、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吴小利说,南浔区以家庭病床管理为切入点,建成“居家指挥调度中心”,精准调度全区医疗力量为老年人服务。未来,可通过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和丰富数字化手段,让居家养老人员享受到更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是重要支撑。河北省政协委员、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一科副主任郗艳国表示,养老护理员不是简单的家政服务员,而是需要掌握营养、心理、康复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人员。建议完善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体系和等级评价制度,完善护理员职业上升通道和收入与等级挂钩的顶层设计,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养老护理员的氛围,提高其职业认同感。(记者齐雷杰、巩志宏、刘美子、张子琪、武江民、魏一骏、吴剑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