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生活

腰带别勒太紧 当心伤了嗓子

时间:2023-10-30 10:11:42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你是不是经常咽干、咽痛和嗓音沙哑,还伴随胸前疼痛或烧心,难道是咽炎犯了吗?未必!还有可能是一种近年来耳鼻喉科医生比较关注的疾病——咽喉反流综合征。特别是这个病的高风险人群,更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避免激发“反流”。

  这个病常“伪装”成咽喉炎

  咽喉反流综合征是指胃内容物异常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的咽喉部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体征和疾病的统称,患病率为10%至35%。

  除了胃蛋白酶和胃酸以外,胃内容物还包括胆汁酸及胰酶。上述胃内容物经食管反流后能够刺激损伤咽、喉部黏膜,造成黏膜炎症、上皮增厚及分泌物黏稠,从而引起咽异物感、咽喉痰多、慢性清嗓、发音疲劳及声嘶等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多数咽喉反流综合征的患者都会出现声音嘶哑的症状,因此大多前往耳鼻喉科门诊就诊,但由于该病病因特殊往往容易被误诊为普通咽喉炎。结果,抗生素、清热祛火类中成药没少吃,却并不对症,导致患者服药后仍然久治不愈,给生活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随着耳鼻喉科医师们近年来对咽喉反流综合征的认识不断加深,发现该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50%以上的嗓音疾患与此有关。

  不良作息习惯也能引起反流

  从医学上来看,这种胃内容物反流导致咽喉病变的困扰,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疾病因素是引发反流的一大原因,比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也很容易诱发反流,侵害咽喉健康;从生活和精神因素来看,饮食及作息习惯欠佳以及抑郁紧张等精神困扰也很容易引起反流。

  另外,从解剖因素来看,咽喉部较为脆弱,抗酸能力较差。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位时,自然而然会对咽喉黏膜产生刺激与伤害。与之相应的,反流物质通过刺激食管迷走神经,在引发咳嗽严重损伤声带黏膜的同时,引起上食道括约肌的松弛反射,使反流入咽喉的胃内容物增多。

  目前认为,咽喉反流综合征与以下疾病有关,包括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喉部接触性肉芽肿、声门下狭窄、阵发性喉痉挛、声带白斑、哮喘等多种疾病。特别是最近,该病还被怀疑是无烟酒接触史的喉癌患者的危险因素。

  高风险人群有症状要就医

  咽喉反流综合征的高风险人群包括长期吸烟饮酒者,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等患者,肥胖、习惯性呕吐者,进食高糖、高脂及刺激性食物者。当出现疾病相关症状并迁延不愈时,应尽早前往耳鼻喉科门诊接受专科评估和检查。

  咽喉反流综合征的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症状问询及内镜检查。与咽喉反流综合征最为密切的镜下表现包括:披裂、后联合区域红斑、水肿及增生,声带及气管黏膜广泛水肿。

  目前根据患者症状、喉镜检查喉部严重程度,学界已经制定了反流症状指数量表和反流检查计分量表。当反流症状指数量表大于13分、反流检查计分量表大于7分可认为异常。

  咽喉反流综合征是一种涉及耳鼻咽喉科、呼吸科,以及胃肠病科的多种化表现的疾病。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争议颇大,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现阶段推荐的治疗方案为抗反流治疗,包括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抑制胃酸分泌及促进肠胃排空。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多拉唑等)、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和肠动力药(莫沙比利)。质子泵抑制剂和肠动力药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而H2受体阻滞剂常在睡前服用。药物治疗应在3个月以上,一般需2至4周方能显效。

  阻止反流须改掉四个习惯

  行为治疗在于改变与反流有关的饮食及作息习惯,包括:

  改变饮食习惯 戒烟、酒,减少摄入过多的高糖及高脂食物、酸性水果及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上述食物能够刺激胃酸分泌并增加胃内压,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调整进餐方式 以少食多餐为主,睡前2至3个小时需严格禁食,适当将头部抬高5至8厘米。卧位容易增加胃酸反流的几率,采取上述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睡眠过程中胃酸分泌及胃内容物反流。

  避免腰带过紧 腰带过紧易导致胃内压增高,促使胃内容物反流。

  控制体重 增强锻炼,避免肥胖。 肥胖可引起上气道狭窄,睡眠吸气时咽喉腔负压形成可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文/李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魏县“创伤中心”顺利通过市级现场评估
魏县“创伤中心”顺利
馆陶县中医院举办专科护士院内资格认证培训班
馆陶县中医院举办专科
河北省基层卫生能力提升现场会在邱县召开
河北省基层卫生能力提
HollyPak活力益袋:开启定制营养新时代
HollyPak活力益袋:开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