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产品“卖坏”,问题和原因很多。但问题再多,只要真抓真干,每年解决一点,每年化解一个,该管的管到底,该放的放到位,一年接一年,一届接一届,老话题终会得到新解答。好产品要卖好,从下游终端来说需要加大打假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从上游来说,还是要做好自己,别让短期行为毁了产品,毁了市场
这些天,五常大米遇上了烦恼。据说因为市场上冒牌大米太多,直接间接导致粮农大米积压,或者卖不出好价钱,“假李逵急煞真李逵”。细究一下,自从五常大米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以来,这种烦恼似乎就没有停止过。不独如此,其他获得地理标志的产品,诸如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洛川苹果等,举凡在市场上吃得开的,几乎都有同样的烦恼。
货是好货,偏偏被“卖坏”了,问题出在哪里?当然与假冒太多有关。市场造假是个老大难问题,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好牌子都吃过这种亏。不过,像大米、螃蟹这样的地理标志产品,在一个区域内几乎公开假冒、尽人皆知,并不多见。这里面,当然有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殊性,比如地理产品通常按照行政区划申报,与之临近的地区,可能自然条件一样,产品质量不相上下,“傍名牌”者就有些理所当然了。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地理标志产品是在某个特定区域内生产出的某种产品,具有某种突出或特别的优良品质和食用价值,多数是农产品,是一种区域公用品牌。作为区域公用品牌,谁来授牌呢?在我国,过去有三个部门负责此事,即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机构改革后,工商和质检功能合并了一部分,但原来的三套地理标志管理体系还存在。一块牌子,三个入口,从源头上就削弱了标志产品的排他性与严肃性,不那么“高大上”了。
既然是区域品牌,对各地来说,当然越多越好,所以许多地方对申报地理标志很积极,有的地方还有考核,成为一种政绩,这进一步催生了地方热情。但是,地方政府对如何维护品牌并不内行,得到授牌后,有的是本地生产者谁都可以用,有的是协会出面打理,交钱就行,还有的是上届领导抓了几个品牌,新的领导就抓别的品牌,对老牌子视而不见。这种短期行为特征,导致许多授牌后续问题难以解决。比如,假冒之类,好卖的假冒横行,不好卖的束之高阁,连本地人都不知道。
对区域内生产者,地理标志产品对所有人都是好事。既然是所有人,就不属于独家,大家都可以“上车”,但谁都没有能力出面维护品牌,谁出面维护都可能成“无名英雄”,做无谓牺牲,“搭便车”就不知不觉成为主动或被动选择,先赚钱再说,以致品牌乱象丛生。同时,很多地理标志产品本身需要不断更新改良,不然就会慢慢退化。但各自搭车,各顾眼前,有的地理产品会逐渐品质弱化、名不符实,被其他产品盖过替代了。
再来看舆论关注的一些地理标志产品,这些年各种假冒贴牌之声几乎就没有消失过。但年年飞花花相似,就需要探究一下原委了。农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在于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与专业大户,所以要抓住这几个源头,治外必先治内,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与困难,先解决造成假冒的内部混乱问题。怕的是这位刚开头就调走了,下一位另起炉灶,本来很多假冒现象就是内部各占山头、一盘散沙的外化,结果每届都只抓住表象嚷嚷,老问题由此就岁岁年年留下来。
因此,好产品要卖好,从下游终端来说需要加大打假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从上游来说,还是要做好自己,别让短期行为毁了产品,毁了市场。好产品“卖坏”,问题和原因很多。但是,问题再多,只要真抓真干,每年解决一点,每年化解一个,该管的管到底,该放的放到位,一年接一年,一届接一届,老话题终会得到新解答。不下真功夫,不谋划长远,一块牌子很难“吃到底”。与其年年在“风口期”站台亮相喊口号,不如下功夫扎扎实实把自己做成四季的风景。当然,这说的不只是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