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就餐方式不断发生新变化。继回家吃饭、到饭店堂食之后,网络平台点外卖,已经成为近年来不少城市居民的就餐“新常态”。数据显示,2017年网络餐饮市场在线成交规模突破2046亿元,增长23.1%。
然而,各方监管不到位、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全、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存在,让人们无法吃得安心、吃得健康。日前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诚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网络订餐成为投诉量前5位的行业。如何才能保证百姓手中的外卖吃得更健康?这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平台不当“甩手掌柜”
“整治外卖乱象,必须线上线下一起发力,特别是要激活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的自律监管职责。”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规范网络餐饮服务,必须抓住外卖平台这个“牛鼻子”,通过平台监管入网商家。
比如在商家准入环节,外卖平台要落实审查责任,确保入网商家具有实体经营门店的资格,消灭“黑作坊”。在生产环节,平台要加强抽查检测,确保线上线下餐饮服务同标同质,严查“双重标准”。在配送环节,平台要确保送餐人员个人卫生,容器、餐具、包装等无毒、清洁,严控“配送污染”。
“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国家针对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制定的专门性规章,对网络餐饮服务的监管、平台主体责任落实、入网餐饮商户和配送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认为,《办法》出台后,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落实起来更有抓手,效果显著。
比如在北京,网络订餐平台成立自律共建联盟,推进“阳光餐饮”,已有几千家餐饮企业在订餐平台上启动“后厨直播”,确保“所食即所见”;在武汉,外卖商家在食品包装上贴出“食安封签”,给外卖系上“安全带”,顾客收领前不得破损;在南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外卖平台会安排“神秘买家”,随机抽查商家的品质,一旦发现不合格商家,立即停止合作。
违规下线“不留情面”
严苛的监管是餐饮业的“良心”保证,“督促十次不如狠罚一次”,业内专家认为,必须有强有力的惩戒机制,让经营者产生敬畏之心,不敢违规、不能违规,才能最大限度杜绝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北京市做了较好的探索。根据北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每日外卖订单量已达180万单以上,每日交易金额近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三大外卖平台分别在北京下线违规餐饮店铺7926家、7247家、4413家,并在网站设立“下线名单公示专栏”,其中不少网红餐厅上榜。
“以前对于违规店铺,是监管部门查处一家,平台下线一家。下线后店铺往往又改头换面,偷偷上线。此次开展平台公示,有助于公众更好监督平台履责情况。”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市场监管处处长李江说。目前,河北、宁夏等地也都加强了对外卖平台的监管力度,对违规店铺重罚不留情面。
标识营养“全面服务”
除了关注食品安全,如今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营养均衡。据网络订餐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目前外卖消费中,排名第一的订餐时段是午餐,其次是夜宵、下午茶和晚餐,排名前三的餐品类别是中餐、甜点饮品和西餐,消费者最爱订的菜肴是简餐类、盖浇饭类、米粉米线面条类。这些食物大多重油、重盐或重糖,长期食用不利于身体健康。有商家瞄准其中商机,开始给外卖简餐标注营养成分,让消费者可以直观控制摄入量。
今年3月,饿了么、百度外卖启动了网络订餐菜品营养标识试点,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来自30家餐饮企业的1857家商户给餐品进行了营养标识。
四川姑娘唐敏燕对这项服务很满意。“我在减肥,比较在意食物热量,选外卖时能一眼看到营养成分,可以帮助我控制摄入量。”她说,营养标识不仅受到女性认可,男性也喜欢。“公司里好几位年轻小伙子比较宅,前段时间体检查出轻度脂肪肝,有了这些提示,平时饮食就能多加注意。”
中国营养学会已经和饿了么、百度外卖签署《网络餐饮营养与健康社会共治合作备忘录》,评估网络订餐人群的膳食结构与营养摄入状况,推动更多餐饮企业参与营养标识试点。“希望更多商户能把菜品的基本成分提供给我们,我们按照相关计算可以给出准确营养成分,方便消费者进行饮食的健康管理。”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王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