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食品安全

警惕高“盐”值 送你几个减盐小妙招

时间:2021-09-23 09:37:3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刚刚过去的全国“9·15”减盐周,你关注了吗?减盐也进入了“5G”时代。这里“5G”指的是:每人每天只要5克盐,以帮助改善血压、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患病风险。但我们大部分国人的每日食盐摄入量是建议量的两倍还多。“吃的盐比走的路还多”,从健康角度讲,还真不是什么好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就来跟大家分享控制高“盐”值的小妙招。

  吃盐过多的危害

  比你想得要大得多

  盐可以说是生活中最常用的调味品之一,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钠是保持血浆容量、酸碱平衡、神经脉冲传导和正常细胞功能的必要营养素。可一旦摄入过量,这个必需又美味的东西,就变成了极具杀伤力的健康杀手。除了众所周知的高血压,它还能引起骨质疏松甚至诱发胃癌。

  高血压 盐摄入过多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高盐摄入可以导致高血压发生风险的增高。而中国人群普遍对钠敏感,高盐饮食也是我国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大危险因素。收缩压或舒张压的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心血管病死亡的风险增高有关。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将倍增。

  胃癌 高盐摄入会刺激胃黏膜。习惯高盐饮食、经常食用腌菜、腌肉类食品与胃癌的发生风险增高有关。

  骨质疏松 钠离子在骨骼中的含量占人体总钠量的一半,并参与维持体内钠平衡和骨矿化作用。高钠与骨质疏松存在联系,高盐饮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

  儿童锌缺乏症 对于儿童,食盐摄入过多同样具有危害,且年龄越小,伤害越大。高盐饮食会导致儿童发生心血管疾病、上呼吸道感染、锌缺乏症的风险增加。

  低钠、加碘

  “盐”类大家族如何选?

  现如今,我们可以购买到的食用盐的种类很多,可能会导致大家在选购时陷入困惑:我到底该选择哪种盐呢?其实,您需要知道两个关键词:一是低钠,二是含碘。因为低钠盐和含碘盐,有不适宜食用的人群。

  低钠盐 低钠盐以加碘食盐为基础,与普通钠盐相比含钠低(氯化钠70%左右),富含钾(氯化钾30%左右),有助于人体钠钾平衡,降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低钠盐有两大功能,一是减盐不减咸,帮助人体钠钾平衡;二是可以有效防控高血压。低钠盐最适合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以及孕妇长期食用。

  不过,低钠盐不适合高钾药物服用者、心脏有疾病和肾功能不全的人群。钾离子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如滥用可能引起猝死。

  碘盐 碘盐是指含有碘酸钾、氯化钠的食盐。碘是制造甲状腺激素的原料,它对人体的作用就是通过甲状腺激素来实现的。但是,患有甲亢、甲状腺炎等相关甲状腺疾病的患者,需要听医生的建议不吃或者少吃碘盐。低钠盐也含碘,所以相关疾病患者也不适合食用。

  其他种类的食盐 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竹盐等,是使用不同的开采来源和原料,经精制后,作为食用盐来销售的。其本质还是氯化钠,但因为有其他矿物质等存在,可能会有一些特殊的风味。

  此外,既往有些盐添加了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现已不提倡。对于营养物质的补充,还应从均衡膳食入手,不能靠所谓营养强化盐。

  日常减盐

  可以从量化入手

  通过对日常用盐的量化,我们才能对自己所摄入的食盐量做到心中有数。用盐的量化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小办法来进行。

  计算每日盐摄入量 当家里买一袋食盐后,记录购买日期,盐吃完后再记下日期。这样,您就知道这一袋盐吃了多少天,进而粗略算出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

  使用限盐工具 使用盐勺,根据盐勺的规格(一般是2克)掌握每天烹饪时加入的食盐量。或者准备一个限盐罐,每天根据推荐量取食盐放入限盐罐,一天用完即可。而且,考虑到酱油、蚝油、味精等调味品也有较高的钠含量,食盐摄入量应更严格控制。

  阅读营养成分表 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学会阅读营养成分表也很重要。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上的钠(Na)就表示含盐量的高低。购买时,要注意尽可能选择钠盐含量低的食品。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敲响节前廉洁警钟,筑牢廉洁自律防线——莎车县法院开展中秋、国庆节前集体廉政提醒谈话
敲响节前廉洁警钟,筑
莎车县法院:圆月照中秋 慰问暖人心
莎车县法院:圆月照中
敲响节前廉洁“警钟”,筑牢廉洁自律防线
敲响节前廉洁“警钟”
情暖检心,凝聚力量——牡丹江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贾一锋看望慰问中秋防疫执勤干警
情暖检心,凝聚力量—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CopyRighr @ 2000-2010 www.zgjkxw.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健康新闻网 - 中国第一健康门户网站 -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