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导报新闻网讯 (于得水 于兆丰)山东省成武县大田集镇黎庙村70岁的李思义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是个庄稼好把式。他扎根农村这片沃土,打造农字号企业,带领村里的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立秋过后,暑热未退。在大田集镇黎庙村的大蒜加工厂里,工人们脚不停歇,抓紧时间为莱芜的一家客商备货。年过七旬的李思义是企业的当家人,这会儿,他的心思全放在加工包装的大蒜质量上。诚信为本,是他坚持了几十年的信念。
一位农民,如何从田埂上建起企业?是什么支撑着这位70多岁的老人不懈奋斗呢?
1995年,李思义贷款在村里建起了第一座恒温库,收储冷藏大蒜,成了镇里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2007年,已经60岁的李思义再次投资,建起了第二座恒温库,储存量达到1600吨。看着企业越来越大,经历过困苦岁月的李思义干劲更大了。
“现在跟过去是天上地下之别,特别是我这个岁数的,啥样的困难我都经历过过。那时候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拉地排车,一次拉2000斤,从这里拉100里地给十块,脚底下都磨得泡。原来拉着地排车挣钱,现在轿车拉着咱挣钱。” 李思义每每想起过去就感叹万千。
李思义种了40年大蒜,也到巨野、郓城承包土地种植大蒜,最多的时候,种过1000亩。常年的种植经验,练就了一身绝活,根据一棵蒜苗,李思义就可以预测病虫害、收成,分析当年的价格走势。这份农民老把式的精益求精,李思义同样用在大蒜市场行情的研究上,是当地大蒜市场有名的行家里手。虽然年纪越来越大,李思义干事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只要有空,他就会骑上一辆电动车,出去考察,一天跑上一百多里路,都是常事。老李常说,生活之足,精神知足。怎么能不干?能活多大年纪就干多大年纪,有多大能耐就使多大能耐。
李思义的孙子李宾告诉我们,他爷爷教导他们, 做人做事一定要诚实。一定要实在。说出去的话,一口吐沫一个钉。
村里人说,李思义是个倔老头。自己吃穿不讲究,考察信息动辄就花上万块钱。人家送上门的钱不要,为啥?图个信用,就为了让人家说个好。
前几年,一位客商按照每斤六块五毛钱的价格,让李思义帮忙加工150吨出口大蒜,且没有交一分钱定金。三天后,当地大蒜的价格从一斤六块五涨到七块二。150吨大蒜的差价就是十几万。看到价格涨了那么多,又没有交定金,客商着急了。 而老李笑嘻嘻的告诉客户说,你不用着急,这150顿大蒜,我说六块五给你就六块五给你,一分钱,你不用加。他说人必须实在,说出去的话,必须做到。 后来,这个客户成了老李的“摇钱树”。
靠着诚信和用心经营,李思义的生意越做越大。这些年,李思义想着,怎样利用自家的企业,让村里的老少爷们也都富起来呢?李思义紧接着建设大蒜加工大棚,让村里的群众来这里打工赚钱。
六十多岁的村民张爱秋老两口忙完农活,就到李思义的企业里来打工,每天也能挣个一百多块钱。现在,村里有一百多人成了李思义的员工,靠这一项,每家的收入少的增加一万多,多的能挣个三五万。李思义每年支给村里职工的工资,就有200多万元。大家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黎庙村党支部书记程春亭告诉我们,老李的这个平台,也成为村民的摇钱树,一个村民在这里一月能挣三四千块钱,就等于种二亩地的收入了。所以,黎庙村的老少爷们都很感激李思义。
在村里办企业让大家伙富起来,还要帮助大家改善生活质量。平时省吃俭用的李思义自己出资,修路、绿化,一个小乡村越来越美丽。
村民张爱秋说,我们村通往西边李庄和一直到镇公路的水泥路,还是老李自己掏钱修的呢。老李却说这些年能挣到这么多钱,也是乡里乡亲帮忙共同为我挣的。他说人心所向,你为大家伙着想,就聚集了大家伙的人气、人心,咱的事业才会做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看到国家的好政策,李思义把目光瞄准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准备大干一场。李思义告诉我们,他现在认为是心理上知足了,发展上不知足。他的想象是让农村以后比城里强。他说现在城里的大老板都上农村来发展,他始终都认为农村是宝地。他说以后把孙子送出去享受高等教育,有了本事再回农村发展,老李认为还是农村发展的路子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