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毫无预料、猝不及防的死亡,照习惯观念,只在初入世和中年以后的人中发生。但现在医生们已把眼光关注到青年人的身上。这不仅是因为一些生命危机因素年轻时可能发生,更因为近年来青年人的猝死并不少见,正如有的研究者告诫的那样;某些造成猝死的疾病“明显地年轻起来”。
猝死,又叫急死,是指极为突然迅速的病死。它大都毫无预兆,经常发生在紧张工作,欢乐游娱,排便或睡梦之中。据美国有关专家说,美国32%的死亡是猝死,这比癌肿死亡要多1/3,平均每一分钟有一人猝死。据我国一般资料报道,猝死占死亡总数的2~10%不等。
任何原因引起的大脑、心脏、呼吸等生命器官急剧而严重的功能障碍,一旦突然中止活动,即可直接造成猝死。这些原因,或是突发的心律紊乱,使心脏骤停和循环中止;或是大的血流管道严重梗阻,使心脏不能排血;或是颅内大量快速出血,严重地损伤了呼吸与循环中枢;或是各种形式的休克,导致心跳停搏、呼吸停止。这时,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随即中断,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丧失能量来源,陷于窒息状态,代谢紊乱,生理功能严重障碍。此时的死亡,意味着细胞生理活动的中止,叫做“临床死亡”,但还有可能恢复。如果持续下去,再得不到氧和血的救援,那么细胞功能的改变就成为不可逆转的细胞生命的结束。这时复甦无望,叫做“生物性死亡”。从临床死亡到细胞死亡,一般来讲,只有4—6分钟的时间。
发生在青年中的猝死,主要有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原因。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缺血性的心脏病变。据苏联对近200名心肌梗塞青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全部病人都有严重的脂类代谢紊乱,98.8%的病人有心肌梗塞的诱发因素,其中情绪紧张占32%,过度饮酒占27%,体力活动过度占23%,感染占5%。心肌梗塞发生的前驱症一般表现为,在安静状态或轻微活动时,突然发生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并且不断加剧、频繁,持续时间延长;少数人表现为胃肠道或脑部症状,或心动过缓,这往往是猝死的先兆。而此时心电和血清检查往往提不出佐证,因而易被忽略。心肌梗塞的前驱症是一种可逆性病变,抓住这个时机进行积极治疗,就会有效地避免猝死的发生。因此,有前驱症状,但发作之后心电图却无变化的青年,决不能丧失警惕。
急性心肌梗塞初期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三种。多达90%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有心律不齐,这往往在心电不稳定的基础上,由某些因素激发心室纤维颤动而召致了猝死。心源休克一般发生在心肌梗塞后的36小时内,发展甚快,死亡率达75—90%。对于症状一发作随即心脏停搏的病人,要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心外挤压复苏术,进行抢救,但有时也会无效。因而,此症应重在预防。任何一种冠状动脉的病变,都仅在治疗的初期才有复原的可能,所以要及早排除“冠状危险因子”,这包括防止过劳、饱餐、过食脂肪,过多吸烟和饮酒,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和正常的情绪状态,及早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急性胰腺炎引起的猝死,仅次于心肌梗塞,是青壮年猝死的重要疾病。据有关报告指出,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发病2小时内死亡的,多为18—25岁的青年,男多于女,绝大多数为胰腺出血坏死。典型的胰腺炎的表现是,上腹稍偏左部突然发作持续性疼痛,疼痛向腰、背部“腰束带样”放射。疼痛放射区的皮肤高度敏感,有的连内衣触及都难以忍受,严重者整个腹部皮肤感觉敏感,有人称之谓“被单症状”。部分病人有皮肤瘀斑表现,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大约1/4的病人有黄疽。此症早期易发生休克,也易误诊,病因多与蛔虫感染有关。及早发现和控制内在感染,尤其是寄生虫感染,是预防的关键。
病毒性心肌炎原被认为是新生儿和小儿疾病,但近十几年来在青壮年中的发生率有增多趋势,成为青年猝死的常见原因。有统计报告指出,因病毒性心肌炎造成猝死的病人中,75%是青少年。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柯萨奇B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存在于粪便和鼻咽分泌物中),几乎可以累及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对心脏的感染也可累及心包、心肌、心内膜各层,使得病毒性心肌炎的症状有多种,但主要的是,向咽喉部放射的胸痛,中度发热,容易疲乏,腹泻、心悸、憋闷、呼吸困难,全身酸痛等。近年来研究发现,大约40%的病人有关节痛,60%的有肌肉痛。许多研究者强调,青年人如有心电图的改变,特别是伴有肌痛者,以及一些没有风湿病的历史却有心脏瓣膜损害者,应考虑到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只有如此,才能挽救一些易被贻误了的年轻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