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记者从山西省五台县获悉,该县针对即将失传的传统鼓吹音乐《八大套》开启“抢救模式”,在有关专家及民间艺人的挖掘下,《八大套》重登历史舞台,再现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风采。
公开资料显示,八大套曲是华北北部民间鼓吹艺人流传下来的八套经典乐曲,在数百年的流传中经历代艺人不断加工完善,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演出风格。山西《八大套》是与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齐名的中国三大古老乐种之一,主要流传于五台、定襄、忻县、原平、崞县等地,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场合,由当地职业性的民间音乐组织“鼓房”进行演奏;亦曾被五台山青庙宗教音乐吸收,在禅门佛事仪式中演奏。
《八大套》的历史渊源未见有准确记载。据老艺人回忆,至少在清初已在民间形成,二十世纪初,达到极盛阶段,到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由于日军入侵,该乐种受到严重摧残,不少乐谱(其中包括一部分有唱词的工尺谱)和有关文字资料散失,演奏也逐渐消沉下来。
2016年7月29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专家组赴五台县,就该县传统鼓吹音乐《八大套》进行评审,当地民间演奏团队牛家鼓班与田家鼓班历时两天完成了对鹅郎套、扮装台套、箴言套、青天歌套等共八大套曲的演奏。其中牛家鼓班所演乐曲根据五台县著名艺人杜三、郭六等七人的钢丝录音和1959年山西群众艺术馆编写的《八大套》曲谱进行演奏,而田家鼓班则是根据当地艺人牛为贵直传、田元喜家传的《八大套》乐谱演奏。二者皆共运用了笙、笛子、二胡、司鼓、三弦、云锣、碰钟等十多种乐器,将《八大套》全套原汁原味吹奏出来,结束了五台人无人会吹《八大套》全套的历史。演奏结束后,各级领导做了工作汇报并颁发了整套演奏证书。
据当地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有关专家现在已完成相关资料编写的文字部分总论,约60余万字,曲谱大全21种,已收集排版完毕,影像全集的编排也在同时进行,《五台<八大套>音乐正宗》将付梓印刷。
五台县《八大套》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得到了当地官方的重视,各级领导通过召开会议、拨款等方式,为抢救这一文化遗产创造条件,使《八大套》的编写工作有序进展。(范丽芳 杨飞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