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战神岳穆王》一书即将出版,精忠报国精神恰逢其时
文/岳晓辉
得知《战神岳穆王——郾城大捷英魂谱》即将出版,我倍感欣慰。当前西方少数敌人甚嚣尘上,对中国造谣中伤,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现在宣传岳飞精忠报国精神恰逢其时,岳飞精神是我们老祖宗给中国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战胜心怀叵测亡我中华敌人的强大支柱。
岳飞抵御侵略者的最重要的战争就是郾城大战,这场战争就发生在我们河南郾城、临颖一带,现在由郾城作家马文创作出来,又是恰逢其人。我作为岳飞的第29代嫡孙,一直有点遗憾,描写岳家军的作品很多,但详细描写岳飞、杨再兴等岳家军在郾城大战中浴血奋战的作品却凤毛麟角。正是郾城大战才把金兵打得丢盔弃甲,屁滚尿流,不得不滚出中原。但让人痛心的是,正当郾城大战凯歌高奏之时,宋高宗在奸臣鼓动下,连发十二道金牌,将其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地进行迫害,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害,时年39岁;岳云、张宪被斩首。呜呼哀哉,一代忠臣竟然冤死在小人手里,天理昭昭,黑白颠倒,纵曲枉直,日月无光!铸成一桩千年冤案,正如漯河诗协主席沈进华叹咏道:“十年功绩成尘土,千里风波啸国殇。亘古奇冤莫须有,昭昭天日散流芳。”
当年的郾城大捷的基本情况是: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八日。在岳家军收复颍昌府(即许州,今河南许昌)之后,岳飞本打算以重兵驻守并长期驻扎,将颍昌府作为向北进军的基地,不料原本在中线战场东部迎击金军的张俊和王德所部却从亳州、宿州前线撤离南归,致使中线战场的岳家军处于孤军无援的状态。金国都元帅完颜宗弼(兀术)探知岳飞亲驻郾城(原郾城县,现改为郾城区),且驻军不多的情况,于是就指挥经过休整的金国军队主力,倾巢而出,直扑郾城,企图利用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来一举摧毁岳家军的指挥中枢。金军惯用左、右翼骑兵(即"拐子马"),进行迂回侧击。岳飞也指挥岳家军骑兵,运用巧妙的战术,来对付敌之两翼拐子马,"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在相持胶着后,金军将最精锐的重甲"铁浮屠"骑兵投入战斗,皆重铠。敌人以一万五千骑来正面进攻,岳飞即令手持大斧、麻扎刀的步兵上阵,专砍马腿,近身肉搏。拐子马相连,一马扑,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杀得金军尸横遍野,溃退而去。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岳飞跃马驰突于敌阵之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岳家军将士看到统帅亲自出马,顿时士气增倍。据《三朝北盟会编》卷204记载:岳飞部将杨再兴在临颍小商桥一带,“单骑入虏阵,欲直擒兀术,不获,杀数百人而还,身被数十枪"。最后马陷小商河,被敌人乱箭射死。小商桥遭遇战杨再兴竟以三百骑兵杀死了两千多金兵,其中包括一百多名军官,杨再兴与所部三百多人全部英勇战死。次日,张宪率兵再战,金兵退出临颍。由于岳家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杀得金军人仰马翻,全线崩溃,金兀术率残兵败将落荒而逃,岳家军获得全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郾城大战”。郾城之战和随后的朱仙镇之战歼灭了金军的大量有生力量,给金朝以重大打击,形成了空前有利的反攻形势,创造了收复中原的有利条件,从此金军不敢大举南下,这对保障大江南北辽阔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各族人民免受掠夺和奴役,有重大意义。岳飞、杨再兴等岳家军的精忠报国的光辉事迹,坚决反抗民族压追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将流芳百世。
小说开头从文武双全、壮志难酬的岳飞走出小山村开始,胸怀大志,在精彩纷呈而又错综复杂的世界中闯荡,可以说是经历了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岳飞文韬武略的一生都在为精忠报国而奋斗,但现实却很无奈,昏君、奸臣与岳飞的忠心矛盾重重,是继续走自己精忠报国之路,还是顺应现实向权贵低头,放弃无用的抗争,他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和磨砺呢?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成了小说中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吸引着读者。当掩卷思考时,一个矛盾、热血、凄凉的故事,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把老祖宗岳武穆王人生之旅描绘得如此惊险、离奇、紧张而又悲凉,还描写了岳飞创造心意六合拳的艰难过程。
我是岳飞的儿子岳霖的后代,为老祖宗披荆斩棘的精忠报国精神而自豪,对老祖宗遭受的千年冤案而痛心疾首。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岳飞表达了被侵犯的反抗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为民族的文明绵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使南宋人民免受侵略者的蹂躏,从而保全了高度发展经济和文化,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他曾鼓励多少爱国将士为国而战,抗日战争期间,时任八路军115师副师长的聂荣臻元帅写下了“还我河山”这幅题词;1942年,中国远征军10万将士在关岳庙前祭拜誓师,臂刺“精忠报国”,高呼“还我河山”,高唱岳飞的《满江红》出兵缅甸抗击日寇,浴血疆场,慷慨赴死,壮怀激烈。这部小说实事求是地对岳飞进行了评价,弘扬了民族精神,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具体体现。(岳飞第29代嫡孙岳晓辉) 责编:许顺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