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艺术

朝圣之旅——柳青故里行

时间:2022-04-28 14:37:34  来源:食品安全与法律网  作者:刘勇 李东强

图片1.jpg

  关于柳青,留给我的印象是初中课本里读过的《创业史》里的选读文章《梁生宝买稻种》,那时候经常识记文学常识:柳青,原名刘蕴华,吴堡人,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创业史》、《铜墙铁壁》等。那时候,少年的单纯,从心灵上无法走进柳青。随时光的推移,在世俗的浮华和聒噪中,柳青渐渐在我的记忆中淡忘。偶尔从网上看到关于柳青的报道,但并没有深刻的触动。有一次,同学儿子的婚礼上遇见我的老师任越安先生,他的话题几乎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谈及柳青和柳青文化园,他用“震撼”来形容他的感受,极大地触动了我。从那时起,有一种愿望深埋心底。

  在一个阳光明媚,迎着和煦春光的春天里,我约了媒体人李东强,我们穿行在去吴堡的弯曲的乡间小路上;在来之前,我在网上搜了很多关于柳青及柳青文化园的文章,目的是为了很快走近柳青,便于把我的愿望安放。快要接近柳青故里寺沟村时,公路两旁时而有人工种植的杨柳和马尾松,相间“伫立”,犹如礼兵,迎接朝圣者的到来。只因心向往之,我不由自主想起两句古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掘天飞”。此刻,便知杨柳和青松的象征意义了。阳光洒下来,伴随晨风的轻歌,青翠的杨柳,枝枝叶叶,含情脉脉,一路导引我们进入默默隐在连绵群山里的小山村——寺沟村。凝望与沉思间,浮现在眼前的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柳青故里”格外醒目,提醒朝圣者就此止步。与石碑隔着柏油路正对着的一道石门,由一块快巨石堆砌,形状各异。走进便知其寓意,每块巨石就是一本书。由柳青的主要代表作:《创业史》、《恨透铁》、《铜墙铁壁》、《地雷》、《种谷记》、《沙家店战斗》、《皇甫村的三年》累积而成,取名为“文化之门” 。我以为它的象征意义:柳青生命及作品之厚重,并与日月同辉!

图片2.jpg

  走近柳青,便从这里进入。

  踏进“文化之门”,就进入了一个“废弃”的村庄。这里没有鸡犬相闻,只有鸟鸣声更加衬托出这里的寂静。仰望整个村庄,一座座农家独院,错落有致,一直延伸到半山腰上。虽然山上点缀着翠绿,槐树枝冒出嫩芽,但陕北的早春还没有把这里打扮的花枝招展,可足以让我们的心情在此刻绽放!通向村庄的路是用石块铺砌,路的右边一道长长墙壁映入眼帘,墙壁上的雕刻像,都是柳青的同行,命名为“作家墙”。他们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因文学而结缘,他们中间有人还在世,有人已长眠故里。如今,他们在柳青故里相会,与柳青在“而无车马喧” 的寂静里,共同话题应该也是“文学的使命”、“文学的焦虑”、 “文学的未来”.......云云?

  我们事先电话约好了这里的主人——柳青文化园园长张永强同志(还兼柳青艺术研究院主任一职),因我们动身早,先于张永强同志到达这里,是由管理人员带我们进入了“柳青文学馆”。柳青文学馆是柳青文化园第一展馆,干净整洁的院落,由一块块长条石铺砌,整个屋面修葺一新,黄土色是这里的主色调,有春日的暖阳照耀,整个院落呈现出异样的“庄严”与“灵性”!

图片3.jpg

  当管理员打开第一扇门的缝隙里,目及到的满屋陈设的画面时,内心憧憬着的崇敬油然而生。前言里的最后几句吸引了我:藏有柳青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版本的各类文学作品,同时还展出国内外的载有各类评论的文学期刊、报纸以及由其作品改编的的电影资料与连环画等近千件展品,全方位呈现了柳青一生的文学成就。整孔窑洞里该利用地方都利用了,有介绍柳青作品创作手记,柳青研究的每个发展期;贴在墙壁上的有关柳青各种版本作品,如《创业史》有翻译成日文(1962)、越文(1962)、英文(1964、1977)、西班牙文(1978)、朝鲜文(1964、1979第一部,1979第二部,1982第二部下卷);有《铜墙铁壁》26个版本,包括(日文版1953、英文版1954);《恨透铁》17个版本,《种谷记》有10多种版本。在另一展室我们见到最具史料价值的是,在1946年2月柳青到达大连任大众书店党支部书记兼总编辑时根据《毛泽东选集》(《晋察冀日报》社1944年5月初版和1945年3月的版本)印刷发行了《毛泽东选集》5卷5册;展板里介绍,“由于发行量不大,现存世量极少,极具史料、文物价值。”被誉为“镇馆之宝”;也有柳青创作手稿,有部分柳青读过的书籍、发表过的刊物,分门别类,整齐的排列。

  我有一种猜想,如此庞大的“工程”,被誉为柳青专家和收藏家的张永强同志的构思与灵感,难道是与柳青在梦里进行过长时间的沟通?冥冥中接受柳青的意念所为?于是我想到了不知是那个作家的一句名言:人世界最珍贵的交流,莫过于懂得。如果,柳青魂归故里也该“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了吧?

  另一展室展出150位国内当代著名作家的手写签名作品,墙上粘贴其本人相片。其中著名的作家有贺敬之、莫言、王蒙、王安忆、麦家、贾平凹、陈忠实、梁晓声及叶永烈等。足以说明文化人对柳青敬仰之情以及“柳青文化园”在文学界的影响力。

  柳青故居,除了大门有修缮的痕迹,基本保留了原貌。管理人员介绍,柳青在这里出生,并举办了婚礼,与他的初恋情人马纯如。这座独院有7孔窑洞组成,不难想象,这是一庄大户人家。可是,柳青出生的1916年,“陕北饥荒连年,匪祸频仍,加之家中灾祸连绵,柳青的降临,添丁加口更加剧了家庭的困难。”柳青一生没有摆脱哮喘的毛病,就是因为他被遗弃后救回,落下的残疾。8岁起,3年的私塾从本村读完,后随他大哥刘韶华到佳县螅镇高小米脂东街小学读书。1930年,考入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半年后,学校被国民党查封,回家务农。1931年下半年,又随兄长入省立六中(榆中)求学。1934年在西安高中求学期间,开启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他的苦难人生也从这里开始。

图片5.jpg

  我们被带到最左边的一孔窑洞,这里主要呈现柳青生平、生活片段图片、名言警句,以及文革遭受迫害的介绍资料等。展板前言里最后介绍:柳青故居是柳青文化园的第二板块,集中展示柳青先生坎坷而传奇的一生。有一幅图片格外醒目,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中央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照片。柳青是革命作家、人民作家,他一生践行《讲话》精神,扎根黄土地,溶入到人民当中,无我忘我的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他深爱着的这片土地。他的名言,“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他所说“愚”,就像他的追随者路遥所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1952年8月,柳青任陕西省长安县委副书记,开启了他的“当官”生涯,他深入农村,不顾自己身份,完全溶入到农民当中。由他亲自指导的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1953年辞去县委副书记(保留常委职务)定居在皇甫村,住在一个破庙里,开始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创作。后来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将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预借中国青年出版社5500元稿费,如数支付皇甫村高压电线、电杆费用,分文未留。在这期间写出大量的随笔、散文:《我们这里已是早晨》、《灯塔,照耀着我们吧!》、《1955年秋天在皇甫村》、《王家父子》、《邻居琐事》及《关于王曲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青肥》、《耕畜饲养三字经》、《美学笔记》、《恨透铁》等作品。我深深懂得,此时的柳青,灵魂已经得到升华!他的纯粹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他从骨子里表现出对文学宗教般的虔诚,可谓无“身”可修,只有信念!

  当我的视线移动到一块展板上面的一行醒目大字:“夙愿未遂 抱憾而终”,有数字提醒,(1966—1978)。看完内容后,我心潮起伏,内心翻滚,久久不能平静。这12年间是柳青至暗岁月,他那平凡而伟大的身躯被“封冻”在黑暗里,不能自拔。文革开始后,柳青先后被扣上“牛鬼蛇神”“黑权威”“特务”“现行反革命”“里通外国分子”“黑作家”“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帽子。之后,西北大、西安交大等单位派人调查,写出《柳青在长安的十五年》的长篇报告,肯定柳青历史清白、工作正派,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1967年9月,“四人帮”黑爪牙以“特嫌”,文革幕后“黑手”再次将柳青关进“牛棚”。期间,伴侣马葳被迫害致死,柳青精神受到极度刺激,病势日重,身心受到极端摧残,身体渐衰。1972年,柳青在周总理亲切关怀下,激励他保重身体,写完四部《创业史》。柳青受到鼓舞后,再次修订了《铜墙铁壁》和《创业史》。1978年发表《生活是创作的基础》,进一步阐述美学思想。5月份,柳青到北京治病,在医院改完《创业史》第二部后,于6月13日与世长辞,柳青的生命永远定格在62岁。

  立体的呈现,并没有多少溢美之词赞颂柳青,在朴素而又庄严的窑洞里召唤无尽的人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柳青文化园”,走近柳青。

  在这个展室的展墙上有一片段,着重介绍了柳青从1936年至1952年的事迹。我们能全方位认识柳青从文化战线上的革命者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艺工作者的转变过程。这个分水岭,即1949年完成《铜墙铁壁》的写作,直到1950年两次完稿。

  1936年从西安高中毕业后,在《西北文化日报》做副刊编辑,1938年主动申请去延安,1939年随民众剧团跑遍陕甘宁边区9个县,8月随解放军115师独立团赴晋南任教育干事,百团大战后回到延安,被派往“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延安分会(文抗)”工作,写的若干小说编入《地雷》。1942年出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深受鼓舞主动请求去基层。1943年被组织派往米脂县,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1943年冬接受整风审查,审查通过。 1945年9月,被中组部调往东北局,分配到大连书店写出长篇小说《种谷记》(1847年7月出版),之后,主动提出回陕北,胶东突变,辗转10个月回到延安。1948 年10月,前往米脂绥德搜集战争题材,1949年7月完成《铜墙铁壁》写作(初稿);1950年1月,改定该书第二稿、第三稿。1951年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工作,担任编委;1952年1月,参加《沙家店战役》的电影剧本改编工作。

图片6.jpg

  这14年的革命生涯,更加坚定了柳青的革命意志,灵魂得到淬炼!奠定了他文化战线上的革命者精神,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革命经历形成了柳青文学创作的“轴心期”,一次次的革命经历,一次次的新的飞跃,为他后来写《创业史》汲取了精神力量并提供了动力支持。

  参观柳青故居结束时,张永强带着他的团队赶到了,接下来有他们的陪同,让我们的兴致陡然倍增。

  接下来参观了柳青少年生活片段。左面墙壁上有“领导隽语”、“刘氏家训”以及连环画形式介绍柳青少年生活,即《家道中落》、《生逢乱世》、《穷家添丁》;工作人员还给我播放了关于柳青在皇甫村劳动的情景以及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讲话中,号召文艺工作者学习柳青“扎根黄土地”“接地气”的画面。

图片7.jpg

  柳青戏剧般、跌宕起伏的生命阶段,始终践行着他的思想和行动模式。就如他的两句名言:“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完整的诠释了柳青因应“天道”的大智慧。就在他人生“拐点”即将到来时刻,他行动果敢,当退则退,回到人民当中,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第一次,他创办《中国青年报》并成为主编、社长后,毅然离开京城优越的人文氛围,回到陕西体验生活;第二次,他辞去陕西长安县副书记的职位,再次成为普通劳动者一员,一心扑在他深爱的文学事业上。柳青之所以成为大师,他有因应“天道”睿智和洞察力。正如北宋名臣吕蒙正在《命运赋》里的感慨:“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矣”。

  柳青的私塾在另一个独院,展出柳青三年私塾生活的场景:由教书先生的生活居室、教授学生的“教室”与背书、面壁思过的窑洞是通过过道连在一起的。教室的正墙上挂着孔子的画像,两条长屏相伴左右,右边的长屏内容:“蒙学养正”,左边内容:“知书尚礼”。可以想象出柳青从小受的封建正统教育。另一孔窑洞,展板上的文字介绍:“这里是吴堡最早的私塾也是柳青上小学的地方。1924年至1926年,柳青在这里上来三年私塾......本馆展出陕西籍群贤大儒的众多典籍。有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集,有关学奠基者、北宋大儒张载的经学著作,有清代官员军机大臣王鼎的文稿、有关学大家李顒、路德等人的著作.............有笺注、集注,有戏剧、诗集、志书、音乐词谱等。这些典籍承载着圣哲的精神,接续了古代的文脉,传承历代经世治国方略,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的瑰宝。”

  当一件件“宝物”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策划者把这些精选出来的典籍,在柳青私塾馆藏,我想,用心处应有两个原因:第一、更能营造陕西文脉传承的整体性和精神性;第二,偏于情感方面,于柳青作为大师级的人物相吻合。展墙上是人物的照片及文字介绍,还有他们的重要典籍。其他的重要典籍整齐的存放在展柜里。其中有两件镇馆之宝,《丽泽随笔》为陕西省近代史上杂志刊物之首。宣统二年(1910年),由陕西辛亥革命领导者郭希人先生在西安创办的。因原件资料存世极少,颇为珍贵。另一件《时务斋随录》是目前知道的陕西省近代史上第一份学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由关中人刘古愚先生在西安创办的报纸,该报纸仅出了两册,就因康、梁维新而中断。原件资料存世罕见。以上这两件“宝物”,连省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也未能查全。

图片8.jpg

  在进入作家馆前,左下角的小广场上立有柳青的铜像。在这里柳青敞开怀抱,似乎在迎接每位到访的客人,又仿佛面对他的膜拜者“激扬文字”的表情。秦同学介绍,柳青的铜像是用1:1的比例铸就。我想,柳青身材虽然矮小,也无需放大,因为他脖颈以上的部分与普通人有极大的区别,即他矮小的身躯支撑起一颗伟大的头颅,他人生的高度与宽度足以放大到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

  由于时间的局限,我们只能“走马观花”选择性地参观了六个陕西作家馆其中部分馆,路遥馆、陈忠实馆及贾平凹馆,以及延安革命时期的作家馆。虽意犹未尽,但夙愿以偿!有这里的主人张永强同志的亲自陪同,及讲解员秦彩彩同学的认真的讲解,还有他们的团队其他成员的热情服务,荣幸之至,在此一并致谢!

  返回的路上,我的心情舒展,有种难以言说的释然!我想我是应该写点东西出来,坦诚的记录所观所想,不需要迎合什么,只为不虚此行。

  关于柳青及柳青文化园的一切,开始在我脑海里一幕幕浮现,并在我的内心激起一波一波的浪,柳青的形象,也在这浪的柔波里渐渐清晰!

  我们在这新时代里学习柳青,不仅仅是因他的文学成就,我以为更重要由他树立起来的奠基性的人性坐标。文学的回归即是人性的回归。柳青文化园开拓性的建设成就,让柳青“归来”,让他重新回到人民当中。柳青“归来”为陕西乃至全国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和文化繁荣进步具有强有力的影响。(刘勇 李东强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朝圣之旅——柳青故里行
朝圣之旅——柳青故里
实施品牌战略,引领黑土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引领黑
馆陶县支援广平核酸采样工作队队长王书荣:用忠诚担当书写人生光荣
馆陶县支援广平核酸采
闻喜县编办县司法局调研督导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闻喜县编办县司法局调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