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有一家学习书店,偶尔过去闲翻书,遇到一位大妈在捧着一本书教四五岁的女娃:“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女孩子学的投入,一字一句地跟着学,又懂得及时发问:“奶奶,什么是烟村啊?”
奶奶当然是有生活经历的人,回答她:“烟村,就是正在烧火做饭的村庄,飘起的炊烟。”孩子一声“哦”,似懂非懂的语气。
这位奶奶解释的不错,烟村,大概就是炊烟里的村子吧,一副安详的乡间生活画面。
我翻着书,脑袋就开了小差,努力还原这首蒙学小诗中描写的画面。烟村,何止是炊烟呢,我记忆里的乡村生活,在春天,多是这种“烟村”的美。
先是“烟柳”。早春来时,杨柳依依。
我老家地处水乡,环村的水塘、河流,最宜植柳。春天柳树的枝条开始变软,萌动着鹅黄的嫩芽,尚未吐绽新叶的时候,远远看去,柳林之间,如一层淡淡的薄幕,再有临水的雾气,便是春柳如烟的自然美景。
柳永描写钱塘的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是柳永眼里看到的烟柳、画桥、村庄、人家。不过,钱塘胜景,十万人家,比这“烟村四五家”的边村小景多几分繁华,少了些静谧之美。
更大的气魄是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是绝胜烟柳里的大唐气象。
再是“烟雨”。春天的雨,细细蒙蒙,如雾如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杜牧写的烟雨,也是可以直观的烟雨,春雨时节,烟雾迷蒙。而在乡村的生活里,感受最深的还是苏东坡的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蓑,是一种传统的雨具,烟雨里,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烟雨寒凉,蓑防雨也保温。乡村之间,田野、小道,一个人、一蓑烟雨的行走,颇具诗情画意。
还有村庄本身的“烟青色”,青砖青瓦,是过去村庄里的基本色调,这种青,是透着人间烟火的温润的烟青色。
这种烟青色的砖瓦,我小时候还常见,家乡的小镇上,这些烟青的房子,足有上百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历史,厚重的墙,狭窄的胡同,人在其间穿行,烟色黄昏,颇多古意。贫困一点的人家,则是草房子,经年的房草,同样透着烟火的青黛色,高高矮矮,彼此错落,浓淡之间,透着是乡村生活的活泼与安逸。
“烟村四五家”,现在住着楼房,拥挤在上学放学路上的孩子们不会理解吧。包括奶奶解释给女孩子的“炊烟”,在乡村生活里已经少见了。好在小女孩没有再追问奶奶:“炊烟是什么呀?”
炊烟袅袅,这样的民间生活里的日常小景,什么时候也成了孩子们眼里一种好奇了呢。(王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