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住过两次院,一次在城市医院,一次是乡村医院。
住城市医院时,同病房的,是幸福的一家人。住院的女人六十来岁,瘦成嶙峋状,个头也小,躺在白色的病床上,像一片轻飘飘的黄叶。她的儿子,三十来岁,胖,腆着浑圆的肚子。当把母子俩对比时,你先是诧异,然后又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生命的孕育,是多么神奇!儿子把母亲当女儿般照顾,一会儿讲笑话一会儿做鬼脸,逗得母亲哈哈大笑。煲汤,洗脚,擦身子,按摩,细致入微。母亲想上卫生间,他拿来一个便器说:“来,就用这个!”母亲犹犹豫豫用完,他让母亲趴在床边,用温毛巾给她洗下身,边洗边说:“你看这样多好!”我母亲看得目瞪口呆,因为在乡下,她从没见过男孩有如此孝顺的,母亲一个劲地说:“要是儿子都这样,要不要闺女有什么遗憾!”后来知道,女人是教师,她的儿子,毕业于一流大学,留过学,现在是一家设计院的工程师。
住乡村病房时,病房的老人,有一多半是独自在住院,没有陪护,该上厕所了,自己举着输液架去。有一个老头,七八十岁了,生了五个孩子,三女两男,也是一个人住院。住院其间,只有他最小的女儿来过一次,然也只是惊鸿一瞥,再无后续。最后一天,又来了小女婿,说起话来温柔敦厚,话的内容,却是把老头往敬老院送。老头倒也愿意,反正人老了,到哪儿都是一地白月光,住敬老院,好歹有口现成饭。他说他儿媳对他极不好,对他恶语相向,以至玩起了“相扑术”,气得他旧病复发。他邻居老头情况也差不多,三个儿子,没有一个愿意养老爹的,老大说,你怎么不去老二家?老二说,你怎么不去老三家?真真演起了《墙头记》。
孩子孝不孝,在于孩子的教养。我发现一个规律,城里的孩子,孝顺的不少;农村的,不孝的就多。生活宽裕,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多知道孝敬;不孝的孩子,多是生活困顿且读书少的。看来,父母送孩子受良好教育,到老了多半会有良好回报。
也在于自己能不能掌控子女。这掌控,一半来自于品德,一半来自于经济。父母有修养,有能耐,老了依然有掌控力,可作太上皇,皇太后,孩子们不敢对之不敬。假若父母自己品行不端,年轻时没有做好榜样,老了又全靠孩子养活,孩子又缺乏教养,也许就不是那回事了。
我认识两位老人,她们都很幸福满足,她们幸福的理由,一个说:“我女儿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一句重话。”一个说:“我儿子总顺着我,不叫我生气。”年轻力壮时爱晒事业,晒钱财,晒社会地位。老了就要比健康,比孩子。孩子孝不孝,身体是否健康,成为幸福感的决定因素。
但,把幸福感建立在子女的孝顺与否上,就像建在砂砾上,总觉不牢靠。电视上有一个公益广告,一个老人守在门口翘首以盼,盼孩子回家。从子女角度看,常回家看看是当然是对的,但从老人角度看,倘有自己喜欢的事做,孩子回家是天伦之乐,不回来,则是享受自由时光。
现在有老年大学,学画的,学琴的,当老年模特的,学摄影的,这样过起来才充实。我还知道许多文友,退而不休,有人编书,有人著述,人生从六十岁开始。最典型的,居然有人感叹:“人生从六十岁开始。”这些老来俏真叫人佩服。他们年轻时有自已的事业,注重子女教育,老了,又有人生的乐趣,有独立人格,据我所知,他们的子女,多是孝敬的——孝来自于敬。(梁灵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