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能够提供给失独老人的床位很有限,同时相当一部分失独老人不愿离开家。除了新建更多专门的“失独养老院”,更要健全居家养老体系。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与学校、志愿者组织结合等方式,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服务,让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成为没有围墙的“失独养老院”。
按照计划,北京市第五福利院作为北京乃至全国首家“失独养老院”本月投入运营。首批入住“五福”的10位老人情况日前公示结束。公示通过后,将由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向老人下达入住通知书。(8月15日《北京晨报》)
一直以来,失独老人住养老院成为难题。一方面,按照政策规定,任何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都必须要有监护人签署相关协议进行担保。以防老人入院期间发生生病等问题时没人来处理。因为没有子女签字担保,失独老人往往无法入住养老院。同时,不少失独老人不愿与有子女的老人同住,害怕触景生情。基于此,北京市打造全国首家“失独养老院”,专门接收失独老人或独生子女伤残老人,引导这个特殊群体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彼此安慰照顾,其破冰意义值得肯定。
不过,目前各地养老院床位缺口很大,能够专门提供给失独老人的床位更为有限。据介绍,改造后的北京“五福”,首批投入运营的床位只有50张,全部的450张床位需要慢慢过渡给失独老人。然而,北京市“失独”老人有7000多人,独生子女伤残的老人1.3万余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将现有养老机构改造成“失独养老院”,只是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并不会带来养老床位的增量。
对此,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和引导民间资本,新建更多“失独养老院”外,还要打破阻碍失独老人入住常规养老院的瓶颈,让愿意住的老人能够住进去。今年初,北京市民政局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北京英硕扶老公益基金会作为代理服务机构,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独、丁克等老人提供担保服务,并在老人出现疾病时代为办理住院登记、手术签字等。此举消除了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的门槛,值得其他地方借鉴推广。
还应看到,并非所有失独老人都对养老院望眼欲穿,仍有相当一部分失独老人不愿离开家。在他们看来,这里是自己和子女共同生活过的地方,记录着曾经的美好时光。一些老人至今还每天打扫子女的房间,吃饭时多摆一双筷子,这成为支撑他们活下去的精神力量。对于这部分群体,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建立健全居家养老体系。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形式,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服务,让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成为没有围墙的“失独养老院”。
去年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按照规定获得扶助。所谓的“规定”,通常理解仅仅指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金。事实上,对失独老人的救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要考虑情感帮助。我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大部分失独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填补失独的裂痕。
在这方面,居家养老比单独的养老院更具有优势。一方面,社区和有关部门可以搭建失独群体自助互助的交流平台,通过失独老人的互相安慰、彼此沟通,传递正能量,以便早日回归社会,回归积极的人生。另一方面,可以与社会公益机构、学校、志愿者组织结合,让青少年学生、志愿者能够多花时间陪伴失独老人,温暖老人的“空巢”。( 张枫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