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探讨

中气决定论

时间:2016-10-31 17:46:54  来源:中国健康新闻网  作者:董学军

  关于中气的概念,说法很多,下面是网络上关于中气的说法:

  1、 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物的消化转输 、升清 降浊等生理功能。又称脾胃之气。有时仅指脾主升清的功能。脾胃功能产生中气,中气又支持脾胃之气。中气充足,即脾胃功能健旺;中气不足,即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可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气短乏力,便溏。严重者,因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小儿囟陷等,称中气下陷。

  2、地球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从冬至起,每隔30°为一中气。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气节和十二个中气,其中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3、戏曲演唱上指呼吸量,唱的时候呼吸量大,能够自由控制,叫做中气足。

  中气,①生理学名词。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和脾胃等脏腑对饮食的消化运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②生理学名词。指脾气。脾气主升,脾虚下陷可致脱肛、子宫脱垂等病症,治宜补中益气,即补脾和升提下陷的脾气。③运气术语。指中见之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类经》:“中气,中见之气也。如少阳厥阴互为中气,阳明太阴互为中气,太阳少阴互为中气,以其相为表里,故其气互通也。” ④病证名。类中风之一。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附《指南总论》。又名气中。详见该条。

  中医名词。指中焦脾胃运转机能的原动力。对食物的消化、身体的营养有重要作用。《灵枢经·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中》:“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

  丹田之气。 清 张裕钊 《答吴挚甫书》:“阁下谓苦中气弱,讽诵久则气不足载其辞。”《老残游记》第二回:“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她的嗓子有点闷,可是很有中气。”

  以上说法也很全面,但是在中医中,关于中气说法最全面的,仍然是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里边的关于中气的表述。

  黄元御关于中气的概念是怎么说的呢?“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也就是说中气旺则无病。“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则善运也。”所以中气健运是人健康的标准,黄元御早就看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儿了,我们现在的中医却忽视了这个结论,所以这些结论的临床指导作用由此减弱,水升火降决定于中气!请看下面,“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不宁,精病则遗泄不秘,血病则凝瘀不流,气病则痞塞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中气。”中气一衰,四维病起,然而都是因为中气之衰!黄元御在这里说的非常清楚,十分肯定。接着又说了“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这里把中气的作用强调了,非常重要,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由此而看,中气是不是十分重要。

  接着,黄元御又讲了现在医书的弊端,“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说到这里,黄元御感慨万千,他本人就是深受其害。“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湿气的生成解释由于阳气衰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都是由于阳虚,所以从此就可以看出扶阳的必要。这和李可先师的“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的论点一致。黄元御在若干年前就能这样来思考中医,十分了不得,但是后世之人,是不是能体会到,并且把这种理论贯彻到临床呢?彻底的贯彻到临床呢?唯有郑卢医学。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这几句话很简明,但是说理很明确,也给我们指出了治病用药的大方向,中气是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升清降浊之动力,气机的调畅,升降正常,生命才正常,人才无病,不衰老,中气不足了,气机不调畅,才产生衰老病死,病如此,医家用药也是如此,首在中气。所以我们治病用药,只要是注重了中气,抓住了中气,就是抓住了中医的根本。

  中气是什么?在哪里呢?“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祛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讲到这里,已经把中气的作用,中医的真谛,谈的非常清楚了,只是我们后学没有注意到罢了,只有郑钦安,卢氏,才把这些理论发挥到极致,可敬。

  根据这些理论,最后用黄芽汤治疗,后面有加减法,黄芽汤组成: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二钱,干姜二钱,煎大半杯,温服。这是一次的剂量。

  加减法,其有心火上炎,惊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精滑泄,则加附子川椒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对于黄芽汤的加减,我们从黄元御的理论再进一步引申一下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加减都是治标的办法,所以中病即止,千万不可以过剂,过则伤正!其实还有一个思考,那就是黄芽汤就是运脾补脾温脾的,也就是助中焦的,中焦旺盛,中气充足,四维自然轮转,所以好多症状也会不治自愈。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我们如果只是注重温补脾肾,火能生土,中气充足,四维旋转,诸症皆愈。如果只加附子川椒等,这样就和火神派的思维一致,即使用药稍久,也不会伤正,如此一来用药治病都是简洁了很多。这也是值得我们探索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看看,黄元御是怎么来看阴阳的,“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在下,而下自左生,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从这段论述来看,阴阳就是一个东西,左升就是阳,右降就是阴。如此来解释阴阳,又和“水火者阴阳之征兆”有所不同。也和现在所认识的阴阳分开,对立的阴阳不同。这才是阴阳的真谛。阴阳就像是一个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描述,但是都是说的一个东西,阴阳而已。

  “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阳根上秘,而不下走,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这是讲的生理,阴阳互抱,上下循环,如环无端,无阻滞,无瘀阻,经脉流畅,气血调和,所以无病,,是谓平人。又说“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之所由来也。”中气虚,升降失常,才产生阴阳的虚损,这种认识是十分正确的,十分先进的。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对于中医阴阳的理解。郑卢医学也是这样的提法。阴虚阳虚,并非是元阴元阳的亏虚, 而是发生疾病之后所产生的阴虚阳虚的变化。

  关于中气在生命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整个黄元御的书中,贯穿始终,我们看看《天人解》,“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这里首先说了阴阳升降的决定的枢轴,是中气,是土气。独具慧眼,已经看到了脾胃之气的重要性,在人的身体中的重要性,把中气的地位,提高到了至高的地位上了。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沉浮。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不过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这里面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所谓的阴阳,四象,不过是中气所变化耳!

  后面也说了,四象轮旋,才有四季五行,所以“土合四象,是为五行也。”这是得出的最后的结论。也是最重要的结论。

  在脏腑生成一节里说,“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自然界一个大太极,人身一个小太极,祖气,就是人身体的小太极,但是这个小太极是需要滋养的,那就是中气,中焦之气,也就是胃气,太和之气等。“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这是黄元御的思维,就是黄元御关于脏腑五行的思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黄元御对于脏腑五行的定义。如果这样理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语言再转化一下,便于理解,父母媾精,祖气始生,太极始立,而这个太极,需要后天脾胃的滋养,也就是需要中气的滋养中气旋转化生五脏五行,五脏五行,相因运动,生命形成,生生不息,最后又分五脏六腑,君火相火,其实这些都是一气所化而已。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肝血温升,则化阳神,肺气清降,则产阴精,五脏皆有精,悉受之于肾,五脏皆有神,悉受之于心,五脏皆有血,悉受之于肝,五脏皆有气,悉受之于肺,总由土气之所化也。”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人的气血精神,都是由于土气所化也,也就是都由于脾胃所化,因为脾胃才是气血化生之源。可见黄元御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大家,土气才是人生命之根本。继续往下去看,那么说的更为明确了。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谷味之甘者,秉土气也。五谷香甘,以养脾胃,土气充盈,分输四子,己土左旋,谷气归于心肺,戊土右转,谷精归于肾肝。脾胃者,仓癝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生,绝胃气则死。胃气即水谷所化,食为民天,所关非细也。”彻底指明,胃气,水谷之气,就是人生命的根本。所关非细也。

  通过以上的整理发现,中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如果在临床上,我们能够正确运用,那么对于中医的把握,就会执简驭繁,事半功倍,学医真的就很简单了。

  所以李东垣就说了“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已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这和郑卢医学的观点就一致了,郑卢医学认为,无火不生,无火不化,也是落实到脾胃上来的。

  再看看脾胃论的《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做异名异论而观之。“

  郑钦安关于中医的论述

  我们再看看郑钦安是怎么看脾胃的,在《医理真传》中的“五行说”里面说“人身与天地无异,天地以五行之气充满乾坤,人身以五脏之气充满周身,何也?骨本属肾,而周身无处非骨,筋本属肝,而周身无处非筋,血本属心,而周身无处非血,肌肉本属脾,而周身无处非肌肉,皮毛属肺,而周身无处非皮毛。

  以此推之,五行原是一块,并非专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为主。盖以左肝,右肺,心表,肾里,脾中者,是就五行立极之处言之也。若执五方以求五行,而五行之意变失,以五行做一块论五行,五行之义即彰。五行不出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乃人身立极主宰,即生五行,又以五行为归。

  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木无土不植立,金无土不化生,水无土不停蓄,故曰:土为万物之母。后天之四象咸赖焉,不独后天之四象赖之,而先天立极之二气实赖之也。故经云:无先天后天不立,无后天先天不生。

  后天专重脾胃,人日饮食,水谷入脾胃,化生精血,长养神气,以助先天二气,二气旺,脾胃运行之机即旺,二气衰,脾胃运行之机即衰。然,脾胃旺,二气始能旺,脾胃衰,二气亦立衰。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之妙也。至于用药机关即在这后天脾土上。

  俗语云”病从口入“,是伤中之意也,予谓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

  读了郑钦安的这句话,就是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中医就是那么简单。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的时代,就已经看到中气,胃气的重要了,到了郑钦安的时代一语道破,把他给说穿了,但是到了现在还是没有多少人那么重视胃气,或者只是在口头上重视,处方中就胃气就没有那么重要的位置了,这就是我们疗效不好的原因,因为我们忘记了根本。

  内经关于中气的论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得胃气乃能通利。

  人们治病,往往停留在脏腑辩证上,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疾病,多从肝论治,肾开窍于耳,所以耳鸣耳聋多从肾论治,等等,结果多有不效,怎么办?“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得胃气乃能通利。”读懂这句话就会明白,脏腑辩证还不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还没有到阴阳的高度,五脏得胃气乃能通利,只有抓住胃气,才抓住根本,抓住阴阳,因为阴阳就是胃气。

  为什么说阴阳就是胃气,我们从内经的两个死 就可以断定“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还有“阴阳离决”也是死,可见,阴阳就死胃气,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罢了,从阴阳的角度来阐述死,那就是“阴阳离决”,从胃气的角度来阐述死,那就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阴阳就是胃气,这样也把阴阳落到了实处,使我们有抓手,不会觉得阴阳神秘莫测,难于把握。

  《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具为之病。这句话也是明确的指出了,胃气的决定性作用,五官九窍之病,来自胃气的衰败。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属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而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读到这里,我们必须明白,胃气中气的重要作用,必须知道正气就是靠胃气的滋养,也可以说,胃气,中气就是正气。如果能够明白这些,就知道了如何保护正气,如何扶助正气了。

  总结:所谓的中气,狭义的就是指脾胃中焦之气,就是中气,结合内经“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而死”等这些论断,可以得出结论,就是“中气决定论”,就是说中气决定一切,中气决定人的死生,决定人是否健康,决定生老病死,决定得病之后的预后状况。所以我才旗帜鲜明的提出中气决定论的概念。目的就是让人们在临床上,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根本,不要忘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决定死生的最高规定!胃气就是中气。历代医家注重中气的作用,但是没有一个人旗帜鲜明的提出中气决定一切。中气决定论的提出,也是中医史上第一次有人这样提法。

  当我提出“中气决定论”这个概念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是标新立异,说是和李东垣的《脾胃论》没什么区别,非也。区别很大,尤其是在治疗上,还有在理论的认识上,截然不同,李东垣认为“相火是元气之贼”,既然是“贼”,所以才有升散,把“贼”轰走,其实不然,郑钦安早有论述,相火,君火,都是真阳所化,不可以“轰走”,必须使其“归宅”,中气决定论在治疗用药上,有别于》《脾胃论》,不用升阳散火,而用理中四逆辈,回阳,挽阳,救阳。(北京扶阳国际中医科学研究院 董学军)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倾情创作情系北京冬奥会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起便民“连心桥”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天使“飞”进百姓门 患者享网约服务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民无偿献血有了新去处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