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探讨

“探索防灾减灾新思路座谈会”在京召开 呼吁重建群测群防组织

时间:2018-05-13 18:44:52  来源:中国健康新闻网  作者:李雨
            中国健康新闻网北京讯(记者李雨)日前,由东中西部区域改革和发展研究院发起的“汶川地震十周年:探索新时代防灾减灾新思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通过开展5.12“防灾减灾日”活动,宣传《防震减灾法》,减少地震灾害。
           当天,50多位各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从社会、科学、心理等角度阐述了地震灾害的预测、救援、防灾和减灾的体系化建设,专家一致呼吁重建群测群防组织,强调预防比减灾更重要。
1525971150501493.jpg
 
           在(香港)国际天灾研究会会长李伯淳主持下,与会地震专家和学者首先向汶川地震的遇难同胞默哀。随后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12日,在汶川县映秀镇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专家们表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将积极地开展群测群防工作,为国家防灾减灾工作贡献更多力量。
1525971205565195.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赵文津表示,不要等理论上搞清楚了地震原理,再预报地震,群测群防路线非常科学,应对官方和民间的地震工作者平等对待。
1525971214584372.jpg
 
           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原主任郑大林说,邢台地震后,我国地震工作者在周总理提出的:“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土洋结合、专群结合、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地震工作方针指引下,开创了中国特色地震预报道路。在地震监测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我国地震工作者依靠群测群防成功地预测预报了海城、松潘、龙陵等20多次5级以上地震,取得明显的减灾实效,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地震预测预报实践证明,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是地震预测预报取得实效的法宝,要实现地震短临预报,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地震预报道路,搞群测群防。目前民间地震预测组织有较好的观测仪器和分析方法,但由于诸多原因未能引进,从而影响地震预报工作的进展,因亟待解放思想,百花齐放,推陈创新。而随着国家机构的调整与改革,中国地震局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地震预测工作,以地震预测为主业,将地震预测与地震预测研究相结合,边实践边研究,研究地震预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并提升到理论高度,使地震预测与研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优化地震预测队伍。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委员孙士鋐强调,地震预报不仅需要专业队伍,更需要扩大群众观测点密度,在短临预报中发挥作用。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自然国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孙惠军以《总结经验教训 破除地震预报的思想障碍》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搞好地震预测,首先要破除不可知论,海城、松潘等地震预报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的优势,创造了极好的成功范例,而汶川地震有过较为准确的预报。其次搞好地震预报必须为民科正名,充分释放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能量。由于地震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多因素科学,要把大地构造学、宇宙天文学、构造地质学、生态学、社会学及地应力、地磁、地下水等融会贯通,统一分析,才能逼近真相。
1525971229955814.jpg
 
            山西忻州地震局原局长李文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建立群测群防管理研究服务机构,推动全国群测群防工作,二是成立中国地震史学术研究机构,摸清地震的历史规律。
座谈会上,组织者李伯淳介绍了40多年前,姜成田等人成功预测海城地震的情况,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真正成功预测的人类第一次七级以上地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
1525971239386413.jpg
       
            李伯淳对1972年海城地震观测站成立至1977年底,技术负责人姜成田、群测群防负责人王立华提供的《地震预报登记簿》、《地震工作日记》等珍贵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当时临震60次预报,准确率达95%。特别是《地震预报登记簿》中的76份《地震预报登记表》,对当时的预报有详细记录。
            李伯淳说:“海城地震观测站的预报意见及经验说明,地震发生之前地电突然变化、土倾斜变化的现象,作为地震临震预报依据是非常有价值的。”汶川地震后,姜成田在家中安装了土地电、土地倾钭仪,在近期地震中做出了很好的预测。
1525971284828927.jpg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徐道一与地震预警一线的专家刘根深、杨智敏,以及发言的姜成田等人,用成功预警地震的大量事实证明,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科技咨询与规划部部长赵阿兴认为,从灾害经济学的角度考量,最佳的危机管理就是预防危机的发生,树立“防灾防损就是增产”和“减灾能力也是生产力”的经济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改变“轻事先预防、重事故救援、叹损失无补”的倾向。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第三方平台在国际合作、智库引领、标准化建设等方面有优势,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法制保障、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编织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公众安全预防和防御网,可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巩献田认为,构建“防灾减灾法律体系”,是一项极为重大和非常迫切的任务。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务院参事,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主张,地震是需要发动群众预防的,反对取消群防及地震不可防观点。
            座谈会上,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的金日光,推荐了一种能捕捉地震前兆的钻孔应变仪,希望举全国之力提高地震前兆的预警水平及规模,使我国预测地震处于世界领先行列里。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汪成民在题为《走中国特色地震预报之路是摆脱当前我国地震预测低迷状态的唯一出路》的发言中称,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地震工作之路,对自己的经验、技术、方法充满信心,依靠群众,不断创新,预测地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甘肃省陇南市志愿者防震减灾基地提出的《关于创建“中国群策群防防震减灾中心”的意见》中指出: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跨学科、跨部门的全国性的群测群防防震减灾中心,以便能够快速,高效的将强震的各种异常前兆和各方预测信息实时的反馈到决策部门,及时采取各项应对措施,切实的减少人员伤亡,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群测群防就是广泛动员各地,特别是民间的各种地震前兆异常的监测系统,如地磁、地形变、卫星热红外等异常,加密布置空中与地面相结合的流动监测,对于发震时间、地点、强度、烈度、震源深度等五要素进行预测,并快速上报。
            地震监测预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放的、学术自由的研讨平台上,需要多源信息的综合集成,集思广议,将汇聚的各种异常信息进行关联性处理分析,综合专家知识,综合民间经验,专群结合,人机结合,科学预测地震。
            事实上,汶川地震后,中国民间地震预测者多次预测地震,但由于受资金等各种条件制约,特别是临震的预测意见不能及时汇总等,影响了群测群防的效果和质量。因此,亟待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群测群防,防震减灾机构。
            在探索防灾减灾新思路时,李伯淳提出了三点思考,地震真的能不能预报、需不需要搞好地震预报工作、如何才能搞好地震预报工作?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李伯淳说:“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对地震研究和应急救援做出了极为重要指示,提出了自然灾害应对战略性的新纲领新方向,即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防灾减灾人人参与,美好家园人人受益。简称“三个转变,一个总纲”。李伯淳认为,其精神内核完全与民科的倡议是一致的,这标志着地震灾害研究将进入全民参与的新时代。
            座谈会上,专家建言献策,一致认为应该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加强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倾情创作情系北京冬奥会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起便民“连心桥”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天使“飞”进百姓门 患者享网约服务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民无偿献血有了新去处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