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探讨

乡镇干部晋升转编的通道亟待解决

时间:2018-06-25 16:26:16  来源:健康导报新闻网  作者:郭晓飞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时强调指出:“广大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出路窄,要把热情关心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对广大基层干部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

  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基层干部身处执政一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虽小,“五脏”俱全,是国家政权稳固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和国家的各项农村政策归根结底靠乡镇干部去落实。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镇发展的提速,百姓利益诉求日益增多,乡镇工作更加多元化,涉及经济发展、社会治安、计生维稳、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环境综合治理、公共文化、教育、卫生、劳动力安置、民政等等诸多方面,乡镇干部由于“权力小责任大”,“检查考核评比多”“招商引资任务重”,“工作任务难落实”等因素,经常疲于应付,处于“五加二”“白加黑”的高强度紧张工作状态,而现实有些“条条框框”却又限制他们的发展,乡镇干部在选拔任用工作中面临以下忧虑和困惑:

  一是身份“歧视”。不少乡镇干部是事业编或者是“混编混岗”,跟公务员做的事完全一样,但由于受身份限制,提拔的机会不均等,乡镇事业编干部转公务员的机会很少,进乡镇领导班子机会更少,一般只有在换届时才有机会通过激烈竞争,晋升到行政编制副科级岗位,人数极少如“凤毛麟角”。

  二是学历“歧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在乡镇干部大多数第一学历为中专以上,但多数也通过成人、党校、电大、网络等“五大”教育,取得了党和国家认可的大学或研究生学历,他们又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然而,目前提拔干部或选调干部到县以上党政机关工作,却过分强调第一学历或者全日制学历,人为的造成这些靠自学成才的优秀基层干部提拔或选调无望。

  由于受编制、身份、学历等条件的制约,他们长期在基层同一单位或同一岗位、同一部门从事相同的工作,一干就是5年、10年甚至更多,缺乏到上层交流历练和进步提升的机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激情。他们戏称自己是“一个岗位干到头,一个乡镇到退休。”

  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乡镇事业编干部不仅福利待遇低,诸如车改政策方面的差别,相比同龄的行政编干部,他们职务低,而且同工不同酬,心理落差大,工作不专心。目前乡镇干部还存在后续断档、青黄不接的问题。一般乡镇35岁以下年轻干部不足1/3,偏远乡镇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这些现实问题客观存在,不仅难以调动广大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定,打通乡镇干部晋升转编的绿色通道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重视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他们能力素质,关心他们成长进步,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指示精神,笔者特就干部人才工作和关爱乡镇基层干部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乡镇事业编制干部转换身份的绿色通道。借鉴江西等地的经验做法,按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的公开、正当、科学的干部选任制的规定,尽快建立乡镇事业编干部转换身份晋升的绿色通道。对于在乡镇(社区)工作年满5年以上,年龄45周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事业编制人员,可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定期选拔为公务员,每年一次。

  2、对各种学历一视同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公认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用人之道,也是我党一贯倡导的德才兼备选拔任用干部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干部人才使用实践中,在干部选拔选调具体条件设置上,不能单纯强调学历,忽视能力,唯“学历”是举。更不能忽视乡镇基层实际,搞“学历歧视”,人为的划分第一学历、全日制学历,将那些通过自学成才的优秀基层干部拒之“门外”。应以本人最高最终学历为标准,凡是通过正规渠道(包括电大、网络、成人、党校“五大” 毕业生和自学成才者)取得的学历都应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可以同样报名参加各级各类机关单位的选调和选拔,通过严格考试或考核,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习总书记所倡导的公平、正当、科学的干部选任制,真正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干部,以确保乡镇干部放心安心专心做好基层工作,使我们党在农村基层的政权更加夯实坚固、牢不可摧、蒸蒸日上。(郭晓飞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倾情创作情系北京冬奥会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起便民“连心桥”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天使“飞”进百姓门 患者享网约服务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民无偿献血有了新去处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