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业的再分配已经开始,目前还只是最初阶段。 尽管从2008年开始就出现了一些迹象,直到2010年夏季的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才标志着中国制造业“低成本时代”的结束,也是迄今各种“唱衰”中国制造业的开始。但如果我们能冷静看待这一变化,其实并非所有的结束都是坏事,有些东西就该结束,有些阶段必须跨越,中国不能靠“低成本”过一辈子。过往的终结,正是成长的契机。关键不是变化,而是如何应变。
四川省政府承诺将满足富士康的劳动力需求,于是,政府指挥下的为富士康“抓壮丁”活动便在四川各乡镇正式上演,据媒体报道称,每个县都分到了几千工人的招工名额,因此,像“抓壮丁”一样,乡镇干部协助招工,并且亲自带队将大批工人送到富士康上班。
郭台铭在深圳富士康出事后提出“向西”的计划,当时新闻给人的印象就是“逃走”。但现在回头再看,富士康不仅没有放弃深圳,而且在全国22个城市都有了据点,实际上实现上了大幅扩张。
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把富士康的西迁理解为“向纵深腾挪”—我们一直讲结构调整、产业链升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喊了许多年,结果还是一直在制造,而且非常害怕人家不让我们制造。也许相对于纵向的产业升级,横向的区域调整可能是更为有效的下手处。同样的工资,如果民工无须背井离乡,无论经济价值还是社会学意义都是完全不同的。
这不仅可以继续保有中国的竞争力,还能免去广州火车站的春运压力。另一方面,对于南方富裕地区来说,知耻而后勇,只有当他们不再为了这份“低级的”GDP而与西部省份争夺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时,才有可能真正产生一些“创造”的兴趣。中国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发展不平衡。这是劣势,城市溢价、楼市高企,都是它的反映;但这也是优势,地区差异为发展提供了腾挪的空间,正是中国竞争力的纵深所在。
成都市在2009年10月和富士康正式签约,第二年7月,富士康的iPad项目在成都正式投产。当时,郭台铭宣称,2013年成都生产的iPad将达到1亿台,富士康5年后用工量将达50万人,年产值6000亿元—为此,成都市政府大开方便之门,在土地、税收上为其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据一家劳务公司负责人江总透露,由政府主导成立的富士康招募办,按照省、市、县、乡镇四级,层层分配任务下去,凡是劳务公司带一个工人来富士康,就由政府支付1200元的报酬。 中国健康新闻网 编辑:至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