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新闻网讯:在大多数人看来,博物馆有点“高冷”,作为地方历史的文化载体,如何让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喜欢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的时代来临
号称“全球最大博物馆系统”的美国华盛顿国立史密森博物学院秘书长G-怀恩-克劳夫曾在《两个世界的精华:数字时代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一书中写道:“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青年一代得到普及,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我们教育及文化机构的每个人都在努力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等教育机构必须拥抱它们。”
G-怀恩-克劳夫所说的“巨大的机遇”是指通过数字技术抓住青年人的消费需求。在互联网时代,能否抓住青年人的消费需求对国内博物馆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因为青年人学习了解历史文化的意愿强烈,且乐于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
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编制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共青团中央“青年之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副主任乔昕告诉记者,《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发点是把代表先进科技的“互联网”与博物馆所代表的“中华文明”进行融合,也就是利用“互联网+中华文明”的力量,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实现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和彰显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目的。
国内将迎来一轮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风潮
乔昕认为,《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从宏观政策上提出要求,对博物馆数字化升级具有积极意义,国内将迎来一轮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风潮。
“博物馆数字化升级要经过一个前期调研、科学论证、搭建实施的复杂过程,可能在明后两年才能看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果”,乔昕认为,博物馆可以从三方面着眼:一是通过数字化升级打造博物馆数字化场景,吸引青年人兴趣;二是在青年人文化语境下进行内容营销,树立严肃活泼的博物馆新形象;三是升级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使之适配青年人的风格口味。当青年人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通过价值认同建立紧密联系,便可以带动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喜欢博物馆。
乔昕认为,博物馆数字化升级可以分为“自我管理升级”和“展览展示升级”两大方向。自我管理升级即“博物馆大数据”,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建立涵盖博物馆馆藏数据、研究数据、观众数据等科学完善的大数据体系,一方面便于博物馆利用大数据系统实现自身管理;另一方面,大数据共享将有利于打破博物馆之间的信息孤岛和研究孤岛局面,便于整个社会进行多学科、跨领域合作与文化传播。
展览展示升级即“让文物活起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令人震撼的千里江山图,实现了科技“让文物活起来”的伟大创举。具体来讲,博物馆可以利用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以及近两年非常火爆的虚拟现实技术,一方面让文物讲述自身的故事;另一方面可以与观众互动,提升趣味性和观众的参与感。只有让人们乐于进入并沉浸在博物馆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学习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才有发挥的空间,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资金、人才是掣肘之痛
博物馆数字化是必然趋势,但目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博物馆数字化发展,最大的掣肘是资金和人才问题。乔昕介绍,博物馆数字化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比如场馆改造需要足够的财政支持,人才方面,在博物馆数字化升级过程中,即便可以将技术进行外包,但是在日后的运营管理中,仍需要高科技人才对数字化系统进行管理维护,而博物馆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并不占据优势。
乔昕认为,除了博物馆自身通过各种措施开源节流外,政府也应充分重视博物馆数字化升级的社会价值,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此次五部委联合发布《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相信将推动政府进一步支持博物馆数字化升级。
在硬性标准上,因为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是由博物馆自发开始的,也就是说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在前几年的探索和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对硬性的标准。后来国家文物局相继出台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等数字化标准技术规范,用以规范和引导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硬性标准或者博物馆数字化硬件建设往往难以追得上人们多变的需求,博物馆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科技力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容建设。通过“互联网+中华文明”,让本地人常来博物馆,让外地人首先想到来博物馆,乔昕认为这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数字化升级成功与否的软性标准。
乔昕透露,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将在共青团中央“青年之声”、“微邦”平台开设《最故乡之馆长说》节目,以视频直播方式,邀请馆长们讲述地方历史文化渊源、文化精华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该节目作为“一部馆长们的百家讲坛”,将以具有切实温度的节目形式,实现“会心处不必在远”的文化内涵。(记者:许顺喜 张飞)责编:王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