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要“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通俗而言,货币供给即维持社会经济交易运转的“钱”,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互动的关键。从资产负债表分析,货币供给是金融机构负债,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存款。若货币供给充裕,则金融机构主动负债较易,负债驱动资产规模快速扩张,推动金融杠杆上升,进而形成资产价格泡沫。而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意味着金融机构负债驱动模式的终结,资产深耕的内在需要已经迫在眉睫。
资产和负债本是金融机构经营不可割裂的两个内容。负债为资产提供资金支持,资产反过来又为负债提供便利和条件。若是主动负债较易,则金融机构易形成负债驱动经营模式,导致资产经营较少受到负债约束,主动负债推动资产规模迅速扩张,从而破坏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并集聚各类金融风险,属于典型的粗放经营。只有当主动负债的压力真正上升,才能有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集约经营,真正落实金融机构防控金融风险的主体责任,促使金融机构更加审慎选择资产标的和方向,有效管理各种资产质量以及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推动金融契合实体经济需要。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水平较低,通过负债驱动资产规模扩张,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经营惯性。而资产规模扩张反过来又会通过存款派生,增加负债端的资金供应,导致货币供给出现快速增长,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受到较大干扰。2016年M2/GDP比值高达208.31%,社会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明显下降。特别是负债端资金供给的软约束,鼓励了金融机构在资产端的非理性,集聚并掩盖了资产端面临的巨大风险,使得微观审慎经营的理念让位于过度激励的文化。在负债软约束的经营环境下,通过滚动负债可以缓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所必需的流动性压力,但客观上会增加资产配置上的激进性。只要负债压力不显现,金融机构就难以真正形成管控资产信用风险的内在动力。此前被监管部门处罚的、通过各种形式隐匿不良资产的作法,实际上也只有在主动负债极为便利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而个别金融机构过于激进的经营风格,破坏了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反而成为金融市场竞相模仿的对象,进而导致金融乱象丛生,威胁金融体系运行的稳定。
随着货币供给总闸门受到有效管控,当前我国金融机构负债驱动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7年5月,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6%,30年来首次低于两位数。金融机构负债难度显著上升,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普遍感觉乏力,从而抑制了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截至2017年11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0%,增幅较2016年末下降5.8个百分点。金融市场利率中枢出现了明显抬升,2017年11月份全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92%,较上年同期提高0.58个百分点。整治金融乱象形成强监管、严处罚的金融市场环境,不合法、不合规的金融业务得到有效治理,其中金融乱象最为突出和典型的同业投资、理财业务也出现规模收缩,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机构在负债层面的刚性约束。
以上情况已经充分表明,随着主动负债压力的显著上升,金融机构负债驱动模式已经难以维系,资产深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需要金融机构更加重视资产的经营与质量管理,有效管控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加快资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审慎选择资产经营标的,根据资产期限和结构进行选择性负债,最终有效管控流动性。说到底,无论是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还是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都需要彻底改变金融机构负债驱动资产规模扩张的粗放经营惯性。金融机构只有深耕于资产,才能真正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记者 陈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