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2022中国作息报告》在京发布,助力实现健康中国

时间:2022-07-15 18:49:01  来源:  作者:

睡眠是健康的晴雨表、也是情绪的温度计;睡眠问题是现代病,同样也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睡眠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生活满意度,更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国睡眠大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秉承“只为人人谁更好”的使命任务,联合深圳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发布《2022中国作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窦熙照、副会长贾建平和睡眠产业分会执行会长汪光亮,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吴非主任、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华锋和深圳倍轻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赫廷等嘉宾共同出席了发布会。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本应该在睡眠中度过,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年龄的增长等诸多因素,学业、职场压力纷至沓来,导致三分之一的人生往往难以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短视频、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等移动互联网软件带来的欢愉,让碎片化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被拉长,同步也在蚕食着人们的睡眠。报告由中国睡眠大会、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和深圳倍轻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起,于2022年1月正式启动,范围覆盖全国10个核心城市,共回收1100个有效样本。数据收集工作于2022年2月完成,考虑到发达城市的作息问题更为突出,本次样本选取集中在GDP排名前十的城市,调查对象选取了25-45周岁的普通公众,样本来源真实可靠。

规律生活,规律睡眠对于品质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

规律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休闲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几个重要方面。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执行会长汪光亮医生介绍说:据调查显示,这三项生活习惯中,公众的饮食习惯规律性较好,77%的人表示非常规律/比较规律;其次为睡眠习惯,非常规律/比较规律占比为72.7%,运动习惯的规律较差,仅为50.3%。同时,生活规律人群,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具体表现为:更少熬夜、更早睡觉、更早起床、更多午休、更多投资。这也意味着,规律的生活对于提升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更多意义。

熬夜认知错误也是导致睡眠不足的重要因素

此次报告,针对规律生活中的睡眠习惯进行了各个层面的延伸,其中就有最为典型的“熬夜”认知。只有27.2%的公众认为23点(含)之前不睡觉就是熬夜,属于认知正确。其余超过7成公众对于“熬夜”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

而对于“熬夜”的认知偏差,也间接导致了公众睡眠障碍的形成。目前,中国现有近八成的人存在睡眠障碍,在这类人群中,程度较为严重的有近半数公众,且睡眠障碍时长平均长达2.8年。其中90后作为中国经济的有力支持群体,却有超过8成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比70后、80后要高出7-11个百分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入睡困难”和“睡眠效率低”两大问题。追其原因,63.3%的受访者表示工作是导致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比第二位的周边环境(44.8%)要高出近二十个百分点。

改善睡眠都有哪些方式

调查中显示,更多人认为传统的养生方式可以改善睡眠,故有超过6成人认为热敷/泡脚是帮助睡眠最有效的方式,其次是听课/听音乐和头部/脚部等部位按摩,比例均超过4成以上。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提到了保健品或安眠药,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冥想的方式进行助眠。

除开传统助眠方式,很多人也会选择购买助眠产品来改善睡眠。报告显示,约有九成人以上愿意为睡眠投资,对于已经采取睡眠投资的公众,过去一年平均为睡眠花费6527元,而有投资意愿的公众平均每年愿意花费7796元来改善睡眠。

总结

睡眠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人奔向美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此次发布的《2022中国作息报告》,用更科学的方式,全面了解国人睡眠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普及相关睡眠知识,在熟悉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增进对于睡眠健康的重视和科学认识。

倍轻松作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和国内按摩器龙头企业,始终关注国人睡眠和心身健康。同时,中国睡眠大会始终秉持“只为人人睡更好”的使命,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精神,为更多人提供健康的睡眠方式,改善睡眠这件“小事”,助力健康中国梦想的实现。

据悉,《2022中国作息报告》是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委托零点调查集团具体完成并对数据真实性与可靠性负责。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邯郸市第二届民营医院院长论坛举办
邯郸市第二届民营医院
安徽硒泰食品有限公司与周总理扮演者赵诚祥签约品牌形象代言仪式在仙寓山举行
安徽硒泰食品有限公司
“校园霸凌”引发的法治思考
“校园霸凌”引发的法
山东乳山:“借力”“借智”激发检察工作新动能
山东乳山:“借力”“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