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大学校训的结集,本书集描述、介绍、解释说明与历史考察于一体,精选43所中国大学的校训,详细阐述校训的渊源,准确诠释校训含义,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时代精神的结合对校训予以解读。同时配以学校的标志性建筑、重要人物、历史事件等图片,撰写个中故事延伸阅读,展现校训的具体实践,浓缩学校的历史与精神。
“校训”一词最早舶来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此二字,中华书局1930年版的《中华百科辞典》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从这段解释中可以看出:校训的落脚点在于个人。有必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个人不单指学生,还包括每一位学校的工作人员,从校长到普通教职员工。
在阅读校训中感受这些高校的历史不难发现,越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其校训越与创立者或前几任校长的率先垂范、矢志努力密不可分。像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就曾力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既有保守文化学者如坚持不剪辫子的辜鸿铭,也有激进的如陈独秀;清华校长梅贻琦将“自强不息”校训带到了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为贴补家用,夫人韩咏华还曾上街卖米糕;南开大学创办者张伯苓身怀报国之志,所以定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人积极践行创立和办学的思维理念,才为这些大学的百年发展奠定了宏伟的根基。
从具体内容导向看,我们还不难发现,这43所大学的校训,相当部分或多或少与强调自律、自警、自强的个人修养有所联系。比如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大学和兰州大学的校训中均包含“自强不息”,南京大学则要求“诚朴雄伟”,云南大学则关注“自尊”,西北大学则是“勤恳朴诚”……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大学普遍看重个人的自我修养,认为“立人”才能“处世”,才是学生通向象牙塔尖顶,未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前提。
当然,校训总是有一定时代特色的,但又不拘泥于历史特写时期。虽然许多大学校训订立之初正处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艰难岁月,一些校训难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比如突出“报国志”主题相对较多,但同时我们又可以发现,大多数校训还是尽可能保持更为高远的目光,站在大学教育发展规律角度,尽可能体现浓郁的人文特色,比如东南大学的“止于至善”、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中国最终会走向独立自主,取得抗战胜利,另一方面,则是对高校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或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抗战时期,纵使条件异常艰苦、朝不保夕,但中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丝毫没有畏缩之念,许多知名学者不仅举家克服重重困难,长途跋涉内迁,还立足当时条件,努力开展授课等教学工作。比如,处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几年炸弹非但没能炸掉师生意志,反倒以其卓越的教育成就创造了世界大学史上令人震惊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