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习惯。孩子有好的素质,其实就是指有好的习惯;孩子如果有毛病,就是有不良习惯。
我们提倡家庭教育要讲民主,平时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依着孩子。有些要求和规矩必需严格执行。例如,在幼儿阶段,孩子要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稍大一些,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但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这是没有条件可讲的。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吃饭时不要大声咀嚼,父母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管理反而可以越来越松,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
有一个孩子,妈妈想从小培养培养他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求这个孩子负责洗碗,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妈妈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妈妈见跟孩子说理无效,当天就在家门上帖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罢工通知。理由如下:因为妈妈工作很辛苦,想让孩子给帮帮忙,洗洗碗,但因为孩子只知道享受权利,却不肯尽义务。所以,从今天起,妈妈不做饭了,各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当天妈妈就一个人在外面吃,连着几天不肯做饭。这下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面包、饼干呀,自然投降。主动跟妈妈承认错误,要求洗碗。妈妈说: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说:行呀,只要你做饭,洗碗我包了,甭说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好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这样还可以尽量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良习惯,从而避免造成孩子的强烈逆反和对抗。
我们做家长的,培养孩子习惯,要把握一个原则: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让孩子从小到大要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我们在孩子还没形成习惯前,就要注意纠正和引导孩子多形成好习惯。这就是多"塑造"。因为这样容易。但有时一不留神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家长意识到时,要想改,这就难了许多,这就是"改造"。
研究表明,3至12岁是年轻一代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技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12 岁后,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有旧习惯抗扰,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困难多了。另一方面,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如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他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等等。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常常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是错误的看法。
我的表妹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到国内某大学做心理学教授,她有一个五岁多的儿子,长得非常聪明可爱,但特别好玩,每天下午从幼儿园放学回来还要跑去跟大院里的小朋友玩,常常玩到吃晚饭时还不回来,表妹夫是韩国人,对此很有自己的想法。
有一天,我到表妹家做客,晚上七点多了,见儿子还没回来,表妹夫说:"不喊他了,我们先吃!"吃完饭后表妹把饭菜都收拾起来。快八点时,小外甥回来了,使劲敲门,表妹夫不仅不开,而且站在屋里告诉门外的儿子:"外面很好玩,继续去玩,不要回来吃饭睡觉了。"小外甥开始没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像往常一样唱道:"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开快开……"喊了几遍,父母还是不给他开门。感觉到事情严重性的小外甥在门外开始哭泣,我心中不忍,站起来要去开门,被表妹夫拦住。半个小时后,小外甥的哭声越来越小了,表妹夫这才打开门,让儿子进来。进来后,小外甥直奔餐桌,表妹说:"我和爸爸、还有大姨把饭都吃完了,今晚你没饭吃了。如果明天晚上墙上的短针指到六、长针指到八时还不回来,我们还会把饭吃完,而且你只能睡在外面!"那晚,没有吃饭的小外甥噙着眼泪睡觉了。目睹整个过程的我觉得表妹夫妇俩做得有些过分,但表妹夫却对我说:"今天不给他吃饭,是让他明白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记住教训。"
后来,表妹告诉我,第二天晚上不到6点半,小外甥就回来了。此后,他再也没有玩到很晚才回家,尽管有时很不情愿。
当幼儿犯错误时,家长不能一味纵容,也不能视而不见。其实,幼儿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他改正并养成习惯的好机会,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想方设法弥补自己的过失。而且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同桌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一个可爱的孩子。孩子年纪不大,却很有礼貌,很快就赢得了一桌人的喜爱。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想关照这个小不点,但孩子的父母却委婉地拒绝了大家的好意。他们微笑地看着孩子说:"她很能干呢,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而孩子,果真也表现得很好。只是有一次,菜上来了,但服务员却没有及时送来公筷,孩子就拿自己的筷子夹了一口。孩子爸爸发现了,马上招呼服务员去拿公筷,并轻声告诉孩子:下次,记住用公筷!我们劝孩子爸爸不用太认真,他却一本正经地告诉大家: 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需从细节和小事开始,这样,这些好习惯就会顺其自然地伴其一生。(章月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