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灵驿站

父母教养心理

时间:2016-09-26 15:48:06  来源:中国健康新闻网  作者:吴美玉

  婷婷5岁,活泼、聪明,在幼儿园里和家里都讨人喜爱。有一次在家里,不知什么缘故,突然发起脾气来。把新买的玩具汽车摔在地上。爸爸把玩具捡起来交给她。好言相告,婷婷不但不理睬,反而“示威”,再次把爸爸手里的玩具打在地上。爸爸感到有必要管教,就重重地打了她一下,婷婷就哇哇地哭起来。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闻声赶来,孩子如见“救星”,哭得更利害,把摔在地上玩具再一脚踩扁。婷婷的爸爸把事情经过相告,谁知做妈妈的听后不以为然,反而责怪爸爸:“弄坏一只玩具,值多少钱,也值得打孩子吗?”接着叫婷婷不要哭,又教婷婷骂:“爸爸坏。”于是一场夫妻“舌战”开始。结果,父女间的教育矛盾,迅速转化为爸爸与妈妈间的矛盾。而犯了“错误”的婷婷,却成了看热闹的“观众”。孩子不哭了,但孩子好象在“评判”着谁得胜呢!

  这种事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经常发生,它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都提出一个“父母教养子女的一致性”问题。认为由于父母教养缺乏一致性,会使孩子的心理偏离加深。儿童心理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主见,易于服从。往往谁的权威性高。孩子就觉得谁对,他的接受程度就越大。父母的不一致性对儿童不良习惯的强化教育作用较大。例如,上面例子中的婷婷,已经养成任性发脾气的习惯,应该给于批评教育。这种批评,对于从小培养子女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婷婷的妈妈遇到这类情况,应该抓紧教育,使孩子懂得玩具是经过工厂许多工人叔叔的劳动,好不容易才制造出来的。应该爱护;爸爸批评是应该的,他打婷婷不应该,但你不弄坏它,爸爸也不会打了。婷婷的妈妈最好叫孩子去对爸爸讲:“我以后不发脾气了,你以后不要打我。”这样通过父母的一致性教育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教益,父母也不会引起“舌战”。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别看我家孩子小,头脑可精哩!”确实,孩子具有一种从自我保护心理表现出来的“精”。这种自我保护心理,在儿童身上表露得更直觉和明显。利用父母对自己的亲疏不一或教养严偏不一,而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庇护,正是孩子“精”的一面。婷婷当看见妈妈走来时,哭得更凶,这不仅因为她由此而感到委屈,而且也因为她意识到这样做能进一步得到同情与庇护。

  鲁迅说,即使是天才,坠地时的第一声,同别人大概也没有两样。儿童不良心理偏离,以及儿童不良品行。一切都在于后天的熏陶。有些难以管教的孩子的例子告诉我们,这往往是由于父母中有一方做他们的后盾的缘故。不是说“有恃无恐”吗?只不过这种“恃”,往往是父母所无意识地给予的;较多孩子的父母当意识到这一点时,大多已到“悔之晚矣”的地步了。

  家庭教育成功者都十分注意子女心目中的父母一致性。列宁的父母对子女教育,能达到父母一致对待,不行就是不行,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由于父母教养一致,列宁从小就感到自己家里是非十分明确,从小就养成了他们行为的明确性和稳定性。列宁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与父母的一致性教育不无关系。

  父母教养有分歧怎么办呢?父母除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分歧外,还可能对孩子的期望、对子女的价值观教育等有分歧。做父母的应该“商”、“谅”。当小生命呱呱落地以后,夫妻间就该经常交换意见,互相协商,在处理问题上互相谅解。取得一致。在解决分歧问题时,父母双方可以轻言细语,也可以激烈争论,但决不能把分歧暴露在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面前。否则,象婷婷的父母那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品德塑造,是没有好处的。当碰到事先商量不够、尚未达成一致性的问题时,那么至少在子女教育上,应该采取形式上一致的权宜之计。

  经验告诉我们,父母教养一致性,对儿童崇高、纯洁、睿智心灵的培育,是不可缺少的。(吴美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倾情创作情系北京冬奥会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起便民“连心桥”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天使“飞”进百姓门 患者享网约服务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民无偿献血有了新去处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