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灵驿站

刘希文原创散文:姥姥的戏匣子

时间:2018-01-26 11:28:41  来源:中国健康新闻网  作者:

  资料图来自网络

  姥姥虽然是民国时期生人,但对新生事物尤其感兴趣,外面的大事小情了解的十分透彻,最钟爱的是电子管收音机,也就是东北民间所说的戏匣子。

  戏匣子,一个不大的玩意,一个能发出好听声音的匣子,老百姓是人见人爱,咋听都听不够。记得我第一次听小匣子,问姥姥,匣子里咋有人说话啊?姥姥十分严肃的说,里面的人是我放进去的,千万不能动这个匣子,否则他就会出来打你的。其实,姥姥是害怕我乱动戏匣子,在吓唬我,担心我把戏匣子给弄坏了。不过,当时我还是纳闷,那么大的人怎么能放进小匣子里去说话呢?咋的也装不下啊。

  姥姥家过去是开铁匠铺的,家里生活还是很殷实的,雇了几个伙计。平时姥姥给家里人和做饭,洗衣,看孩子,一天忙的是脚打后脑勺。她的第一个戏匣子是姥爷去哈尔滨买焦炭时带回来的。

  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东北地区的胡子特别多,兵荒马乱的,老百姓的生活十分不安定,姥姥家的铁匠铺生意也不好做,总是害怕胡子来抢劫。由于铁匠铺的活计十分累,伙计们除了打铁,基本上就是睡觉了。姥姥为了让伙计的业余生活多彩一些,每天晚上吃完饭,就把伙计招呼到院子里,把她心爱的戏匣子拿出来,放到一个板凳上,大伙在一起听戏匣子。听的时候,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小小的戏匣子竟然能说评书,唱京剧、评剧,而且是有声有色的,弄的大伙既觉得新鲜,又觉得不过瘾。看着伙计们那恋恋不舍的样子,姥姥又让他们每次都多听一会,但也不能听太久了,天太晚了,明天还得起早打铁呢。

  就这样,姥姥每天晚上都会把戏匣子拿出来让伙计们听上一段,整的他们是如醉如痴的,一来二去就上瘾了。有一天,一个小伙计觉得戏匣子太好玩了,趁人不注意,来到了戏匣子跟前,想打开戏匣子看究竟有没有人在里面唱歌。没想到,大伙计“熬唠”一嗓子,吓得小伙计手一哆嗦,把戏匣子碰到了地上,只听“嘭”的一声,戏匣子摔坏了。姥姥心一惊,“完了,我的戏匣子啊”。

  那时,这只戏匣子是小日本生产的,根本就没有人会修理,姥爷后来去哈尔滨进焦炭,曾经找人修理过,但是戏匣子摔得太严重了。再者没有配件,所以,姥姥的第一个戏匣子没用上多少天,就寿终正寝了,把姥姥难过的不得了,见人就说,“可惜了了,可惜了了”。

  姥姥的第二个戏匣子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买的,国产的,工农兵牌的,上海一家收音机厂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制造的,比小日本的戏匣子大一些,笨重一点。这回姥姥把这台收音机视为珍宝,谁都不许动,放在屋里的木柜上,开关只能她一人来做。

  姥姥最爱听的是评书,其次是京剧、评剧。只要戏匣子里有说评书的,有唱京剧和评剧的,那就不离地方,非得听完了才肯罢休,否则谁都拉不动她。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戏匣子里可就没有什么好听的了,天天都是八个样板剧,《海港》、《龙江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杜鹃山》、《沙家浜》、《平原作战》等等。

  俗话说,天天吃大肉都会烦的。每天的样板戏听得姥姥非常闹心,可戏匣子里也没有其它什么节目,也难怪,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月,听什么都觉得没意思,还不如没有戏匣子呢。所以,在文革时姥姥基本上就不听什么节目了,戏匣子闲置在那里成了一个摆设,大小也算上家里有个“家用电器”吧。

  七十年代,姥姥家里的铁匠铺生意不好做了,加之姥爷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家里又没有人想学这门手艺,因此,开了几十年的铁匠铺基本上就是黄铺了。这时的姥姥除了在家里做饭,忙一些家务事外,剩余的时间就沉迷在戏匣子里。

  姥姥听戏匣子简直就是痴迷,每天除晚上睡觉把戏匣子关闭,其余的时间戏匣子都是开着。一来二去,戏匣子里的电池非常的费,用不了十天半月的就没电了,就得换一次电池。那时的电池是大号的,买一节也得几角钱,但是姥姥一点都不吝啬,只要听着戏匣子声音不是好动静,电池快没电了,就赶忙去供销社买回几节,从来没有因电池没电而耽误她听戏匣子。

  戏匣子中播放的评戏姥姥也是最爱听的,像小白玉霜、新凤霞演唱的传统评剧《花为媒》、《夺印》等是百听不厌,有的段子姥姥都会学唱,没事的时候也会哼着小曲,悠哉悠哉,那情景是非常的令我们心醉。

  我小的时候,经常紧跟着姥姥屁股后转,和她一起听评书,有时听不懂,她还会给我讲。当时我记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送的评书段子和长篇小说有《新来的小石柱》、《渔岛怒潮》、《海岛女民兵《桐柏英雄》、《激战无名川》、《金光大道》、《艳阳天》、《万山红遍》、《西沙儿女》、《矿山风云》等等。尤其是说书的叔叔,像中央台的曹灿,黑龙江台的曹震、王波等讲的长篇小说是姥姥和我最愿意听的。

  到了八十年代,姥姥每天仍然在听戏匣子。那时她愿意听的评书和长篇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岳飞传》、《李自成》、《夜幕下的哈尔滨》、《呼兰河传》、《杨家将》、《闪闪的红星》等。对说书人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王刚、单田芳等是喜爱有加,一听他们的声音就感到非常的兴奋,手里有再多的活都得撂下,倾心的去听,那场景和当时年轻人对评书的狂热没什么两样。

  姥姥不但愿听评书,而且戏匣子里播放的电影歌曲和小提琴音乐她都喜欢,像电影歌曲《九九艳阳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洪湖水浪打浪》、《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照我去战斗》,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赛马》,每次听的她是如醉如痴,不忍离去。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姥姥把大的戏匣子换成了小的戏匣子,能有一块肥皂那么大,携带也方便多了。揣在兜里,走到哪她就听在哪,就是忙着的时候也让戏匣子开着,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充分的享受着戏匣子给她带来的快乐和无比的欣喜。

  八十年代末期的一天晚上,姥姥睡觉的时候还在枕头边开着戏匣子,她本打算听着戏匣子里面的歌曲渐渐入眠,没想到她是一睡不醒,再也没醒过来。带着戏匣子中那动听的歌曲,带着一生对戏匣子的钟爱,带着她人生的最大嗜好,带着她视为心肝宝贝的小小的戏匣子去了天国。

  如今,姥姥的戏匣子仍然保存在我家里。虽说已多年没人去打开它的开关了,但戏匣子中曾经流出的那些动人的歌声和说书人那字正腔圆的说书声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刻在我的脑海里。有时我的眼前总能浮现和姥姥一起听戏匣子的情景,让我今生难以忘怀。责编:许顺喜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倾情创作情系北京冬奥会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起便民“连心桥”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天使“飞”进百姓门 患者享网约服务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民无偿献血有了新去处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