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秉承“厚德行医,医德共济”的服务理念,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在广州甚至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营医院
医院50%的患者来自境外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的患者50%来自境外,源自83个国家和地区,从2004年至2017年,总共三万名外国友人及港澳台地区人士在医院接受医治。走进广州复大肿瘤医院,会发现这里有很多外文说明,有的医护人员用外语与病人交流。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官网有多种语言选择
打开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患者分布图,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图形走向:一路是由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线向广州的复大汇聚;另一路则是从丹麦、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等欧洲线向广州汇聚;还有一路是从肯尼亚、沙特、科威特、印度、巴基斯坦等亚非线向广州汇聚,巧合的事,这刚好与目前我国的一带一路走向相吻合。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患者分布图(部分境外)
有60%以上的病人已是多次来到医院检复查、医治,甚至其中一位印尼病人在八年间来复大治疗40多次。
为什么有这么多外国患者慕名而来呢?究其原因,除了医院有纳米刀等较为先进的治疗手段,使一些国家医院(包括发达国家医院)无法治疗、不予治疗或不愿治疗的癌症患者长期或较长期地存活下来外,还归功于医院对这些患者设身处地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在中国找到了“家”的感觉。
大“家”:尊重风俗、信仰
对于癌症病人来说,除了依靠医生的技术治疗身体疾病,还要依靠心灵寄托来进行心灵治疗。医院坚持为外国患者举办排灯节、开斋节等符合他们家乡风俗、满足他们个人信仰的活动,让患者感觉到爱和祝福。
今年4月16日是复活节,象征重生与希望。4月15日复活节前夕,为了让来自海外的住院患者更好地庆祝节日,医院护理部主任带领服务部、医院志愿者团队,与国际志愿者团队一起在医院志愿者服务站为患者举行了一场充满爱的复活节活动。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复活节活动现场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招募的外国志愿者
外国志愿者团队分批为患者进行祷告,希望能让患者在精神和心灵上感受到爱与支持,带给他们战胜疾病的力量。

来自印尼的70岁患者现场自弹自唱了一曲《奇异恩典》,在场的人随着音乐轻声哼唱。他说,在圣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心灵得到愉悦是一种宝贵的药!”
为尊重外国患者的宗教信仰,医院在七楼设立了佛堂、清真寺、祈祷室。在六楼餐厅专门设立清真餐就餐区域,请来伊斯兰教厨师,保证信奉宗教人士就餐安全及营养。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设立的清真寺
小“家”:重视民俗、礼节
与每位患者过生日、送生日蛋糕,是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医院品牌文化一项重要内容。一场生日会,让外国患者终身难忘,当他们过世后,家属还会回到医院感谢医护人员。
2017年3月13日,格雷斯女士从菲律宾飞到广州。她来到四病区,看到先生马里奥生前在医院过生日的照片贴在病区的墙上,流下了眼泪。

格雷斯女士在照片墙前与病区医护人员合影留念
2016年10月8日是菲律宾患者马里奥58岁的生日,他预感,这可能是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广州异国他乡过生日,子女又不在身边,难免会感觉有几分落寞。那天上午,医院408病房的房门打开了,护士长季慧带着护士、客服进入病房,她们带来了彩球,贴上生日祝福语,还端上精美的生日蛋糕和鲜花,病房瞬间充满了喜庆。

医护人员为马里奥先生(左下)过了人生最后一个生日
马里奥没有想到,在异国他乡,还有人记得他的生日,还有一群外国客服、护士、医生为他举办生日派对。他当时动情地说:“没有复大,就没有机会庆祝这58岁生日。”
2016年12月1日,马里奥不幸病逝。他的妻子格雷斯说,“马里奥病逝前,还不忘记要她转达对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医护人员的问候。”于是,她便有了这个心愿,要在适当的时候到广州,向医护人员转达谢意。
除了为患者过生日的“固定节目”外,遇上外地或境外的患者,医院都会到机场车接车送。对医院来说,这不仅仅是礼节,也是关乎患者就医感受的必要环节。

患者初到、离开都面带笑脸
站在家人的立场:精神支撑无处不在
“没有一个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绝对可以掌握自己对待生命的态度。”
癌症患者的心理往往较为脆弱,一句重话就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精神一蹶不振的结果导致患 者配合度降低,治疗效果也容易不如预期。医院深知这一点,因此在精神上给予患者支撑,将心比心,给他们家人般的爱护。

华人姐妹花林颖芷和林颖茜在马来西亚的一座礼堂里举行了一场百人观看的慈善演奏会。罹患肺腺癌晚期的林颖芷,感谢台下从广州远道而来的医生护士“多此一举”的坚持,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今年39岁的林颖芷是马来西亚第四代华人,与姐姐爱好音乐与舞蹈,组建的蒲公英合唱团曾到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地展开数百场演出。岂料病魔突然降临,林颖芷被确诊为肺腺癌晚期,林氏姐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于入住复大肿瘤医院接受介入治疗。
“比起有些医生直接又略带毒舌的话,中国的医生表现得更加正面。”“譬如我们马来有些医生会直接说,‘你要知道你是第四期了,不能好的’、‘没有药医的,你只是等罢了’。虽然我知道这个是事实,但中国的医生会叫你不要放弃,给你鼓励,你就觉得是有一个希望在的。”
林颖芷回忆起初到广州时,因为病情很棘手,医生开会了许久都无法拟出合适方案,这让林颖芷很气馁。她直接问院长,“我究竟还能活多久?”没想到徐院长哈哈大笑,“他拍拍我的手说,做人有时候要难得糊涂,不要想那么多,放宽心。”林颖芷回忆,“我很感激他这句话,给我很大宽慰。疏不知,院长本身也是癌症病患。”

林颖芷在广州治病期间,几乎每晚和姐姐林颖茜在复大三楼的交易厅演奏演唱,“有人听歌,有人点歌,不再是坐着掩面哭泣”,宽慰了很多病患及家属考虑到她食欲不佳,复大的医护人员还经常为她煲汤送饭,天气晴朗的日子带她就近看看羊城美景,与她分享生活趣事。

带林颖芷及家属品尝广式早茶
林颖芷说,“我还会回到广州探望老朋友,因为在此地住院期间,有很多中国医生和病人给予我鼓励。我与他们是‘生死之交’。”
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已不单单是为病人做好疾病相关护理,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温度有情怀的举措,真正为病人进行主动服务、感动服务、亲情化服务,营造温馨、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