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的设立,目的在于堵塞管理漏洞,如果程序设置不能充分关照现实,就会沦为拖延、推诿等懒政行为的挡箭牌。
近日我去社区医院门诊部看病,第一眼就看到病人、医生都汗流浃背。原来,门诊部仅有的一台立式空调坏了。这台空调,一年要满负荷工作9个月,此前已报修3次,花费1400多元。显然,再维修不如换一台新的。但是问题来了,重新购置须走程序,须等候上面集中统一采购。
我一问才知道,门诊部里保存药品、试剂的一台冰箱,早在一年前就“罢工”了,直到今天也没等来新的。或许,确实不太方便因为一两台空调或冰箱而启动招标采购程序。但是冰箱事关常用药品、试剂的安全储存,怎么能一步一步“等程序”?一医护人员只好赶紧从家里拉来一台冰箱,“顶班”用着,一“顶”已近一年。
朋友在区级卫生部门主事,这位主管部门的领导也是满腹委屈:程序对了,结果对了,皆大欢喜;程序对了,结果不让人满意,他们未必要担责;而程序错了,结果对了,倒很有可能被追责……天塌下来,有“程序”顶着!
事关人、财、物和责、权、利的调整、分配、处置,都有严格既定程序。没有人会否认按程序办事的重要,也没有人反对程序正义。但是程序的设立,目的在于堵塞管理漏洞,如果程序设置不能充分关照现实,就会沦为拖延、推诿等懒政行为的挡箭牌。
程序设置既要合理合法,也要最大程度地兼容社情民意。譬如,采购医院的办公、医疗设备,主管部门强调按照规定程序,要集中统一。但是从实际出发,那些医疗或办公设备会集中统一失灵、报废吗?
程序设置不可能一蹴而就,基层情况复杂,形势也在不断变化,怎么能因循守旧?程序的修正、完善,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体现责任担当。医院有急诊、门诊之分,涉及医院办公、医疗设备的采购,在“集中”“统一”之外,可不可以有公开的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绿色通道?一线医护人员都有紧急应对的办法,主管部门为什么不能启动一个“应急程序”?
程序再合理合法,也缺不了社会的监督。监督可以推动程序的效能优化,监督还可以促进程序的简化细化。因为有监督,“我妈是我妈”一类的奇葩证明才被终结了。不合理的程序也将因监督得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