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暮年,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最关心的是“延年益寿”。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养老,老有所依呢?身边几位老人就比较“另类”:他们有的无奈为之;有的悦己惠人;有的闲中取乐。让人生出诸多感慨,得到启示,不胜欷噓。
为儿孙“挣钱”
四楼的郝大爷可谓家大口阔。二个儿子成家后,祖孙三代八口人挤在不足八十平米的二居室里。孙子和孙女在上中学和高中,正是用钱的时候。两个儿原来都有正式工作,后来遭遇下岗,大儿子在电信城摆了个小摊卖手机套和充值卡,大儿媳病退,在家静养;小儿子和媳妇开了间小吃店,勉强保本。收入与整个一大家人的开支相比,显得捉襟见肘。
郝大爷从电力系统退休,养老金每月二千多,老伴以前在一家甲级医院当护士,退休工资接近二千元。与别的老人不同的是,虽然无病无痛,郝大爷和老伴坚持锻炼,早上跑步,学健身舞,郝大爷甚至还冬泳,懂医的老伴还在家里给他做按摩。比起同龄人,老两口都快七十的人了,不显老,红光满面,很少看病吃药。有人问其养老有何“秘诀”,郝大爷苦笑:健身的动力就是为儿孙挣钱。现在退休工资几乎年年在涨,一家人水电、煤气、卫生、上网、孙子培优班等费用几乎由他们出。身体棒等于给后辈开了“银行”,帮他们减轻负担。
点评:爱子之心可鉴。郝大爷夫妇客观上是主动养老,但主观却是被动的。它既透着生活的无奈,也是中国传统观念在老人身上的真实再现。
搬迁图清静
我们这里地处闹市区,属一级地段。超市、商铺、娱乐城、酒店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此外,就医、交通也十分便利,还有几所重点中小学。我们这样为数不多的筒子楼掩映在高楼大厦里。罗老师夫妇住对面宿舍。他们为人宽厚,只要有空闲,就免费给社区的孩子上辅导课。老夫妇是这一带的“名人”。几十年来,街坊们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么好的地段别人求之不得。可去年,罗老师拄着拐杖在老伴的陪同下四处看房。他决定把这套宽敞的老房子卖了,再由在国外的子女赞助一些,在远离城区的地方找一处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基本生活设施具备,附近有医院的安静之所。这些条件看似平常,但看了多处房,未能遂愿。后来有人向他推荐了卫星县城一处“养老别墅”,有保姆,还提供一小块菜地,附近有中医院,房价适中,环境幽雅,有年龄相仿的老人为邻,罗老师一眼就看中了。搬家那天,罗老师依依不舍地说,这里太闹了,搬家也是身不由己,为养老“立命”。
点评:选而优则“养”。一些有条件的老人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明智地选择晚年安居之地。切不可为图一时的安逸和便利,委曲求全,空留遗憾。
做快乐“搜族”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养老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囿于当时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不少老人文化不高;还有些知识老人思想僵化,故步自封,观念与时代脱节,与下一辈几乎没有共同语言,谈不拢也看不惯。老年人能不能学习新知识,与时代接轨?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身体许可,积极进取,新的生活方式能带来别样的感受,精神上悦己,也能惠及后辈。
吴奶奶是老高中生。从工会主席岗位上退休后,爱说爱笑的她,生出了诸多爱好,参加了社区老年舞蹈队。自从本市开展了“辅导万名老人健康上网”的活动后,吴奶奶头一个报了名,很快学会了上网。她以“一剪梅”的网名开了博客,最喜欢的口头禅是上网“搜一搜”。辅导孙子的作业,答案拿不准的,上网搜;选择外出旅游地搜;就连做菜怎么有营养也在网上搜。故而得名为“搜奶奶”。现在,吴奶奶满嘴的新鲜词,经常更新的博客上有不少的“粉丝”。在她的影响下,爹爹不甘落后,也学会了上网,游览新闻,找人下棋,其乐融融。
点评:心高志尚远。积极地换一种“活法”是主动养老。只要用乐观向上态度看待周边的人和事,吐故纳新,就能成为与时代接轨的“新老人”。(韦春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