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携手夕阳

谈谈老年人用药问题

时间:2016-08-10 16:00:27  来源:中国健康新闻网  作者:黄建朝

  人到老年各部组织器官都发生不同程度的老化,其生理功能也相应减退,易患许多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退行性关节疾病、皮肤搔痒症、白内障、牙病等。在城市的大多数家庭中都设有“保健箱”,有的可以说是保健柜,里面放有许多药物,其品种之多简直可以开个小诊所。有些人终日药不离口,把吃药当成第一需要;相反也有些人不论患了什么病既不求医,更不用药,这两种极端都是不可取的。那么,老年人应如何正确用药呢?

  1、个人不要乱用药。我曾遇一老人经某医院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嘱其服消渴丸及复方丹参片治疗。因其还有头痛、腰痛等症,回家后,除服上两药外,又加服牛黄降压丸、脑得生、水腰健肾丸、活心、六味地黄丸等,且每次消渴丸只服3粒。四周后症状不见好转反有加重。医生嘱其停服其他一切药,只服消渴丸且每次增加到5—7粒,视尿糖情况增减用量。一周后开始好转,一个月后病情稳定。因为该老人糖尿病是主要矛盾,其服消渴丸量不足,且其他药物都系蜜丸所制,服后体内糖量增加,所以不愈。由此得知个人乱用药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

  2、不要小病大治。有一老者10天前咳嗽、咳白痰、咽喉痒、周身不适,就医某医院,投给消炎止咳剂,两天后病人自觉好转不显著,听邻居讲静咏点滴好得快、复去某医院要求静点被医生拒绝,转而到附近一诊所就诊,立刻处置先锋霉素静点一周,并投口服麦迪霉素、去痛片、速效伤风胶囊,一周后咳嗽、咯痰好转,但病人颜面及四肢出现浮肿、活动即气促、周身倦怠无力、尿少,验血检查后得知是白血球减少。这是一例典型小病大治的结果。由于老年人心肾功能都减退,抗菌素用量要比一般成年人小,且不宜选用肾毒性强的药物,输液量也要因人而异,更不要选用大量杀伤粒细胞的药物。该老人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便是小病大治造成心肾功能损害和粒细胞缺乏的结果。

  3、不要有病不治。患了病应当去就医检查,该用药时要适当用药,不要拒绝用药。如一退休老人,一日三餐饮酒,麻将牌终日不离手,其长期头痛,不去医院求治,却自服去痛片止痛。一日被其家属强送医院就诊,经检查得知该人患有严重高血压病。医生嘱其住院治疗,本人不同意,仅带口服降压药回家,开始几日在家属监护下服药,症状明显好转。后又被牌友拉去打牌,且继续饮酒、拒绝用药。一日打牌获大胜而狂喜之后突然跌倒,口吐白沫,人事不省。可见,病人不遵医嘱拒绝用药后果不堪设想。

  4、不要迷信贵重药。治病好坏不在药物价格的贵贱和剂量的大小,重要的是恰当有效。曾有这样一件事,一外地富家、其长者有病却不在当地就医,举家直来省城大医院,经检查患冠心病、心衰,医生开了三日的地高辛和和尿剂治疗观察。划价后一看药费竟不足一元钱,家属及患者都深为不满,认为大医院看不起他这位外地大富户,所以连药也未取就走了。转而找了一位个体“名医”,开了大量中西药物,并给予静脉输液,仅一剂中药就百元以上。家属和病人感到非常满意,认为这才是对他的重视。然而,该患用药后症状却毫无改善。

  5、不要轻易用补药。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从中医辩证看虚证居多也是事实,但是虚证不一定非用补药。对虚证应区分自然衰老的虚还是疾病所致之虚,一般由衰老而来的虚,应用增强机体锻练或调整食疗结构来补。如果是由疾病而导致的虚损,在食疗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选用补药,但切不可长期大量应用,因为“药”者“毒”也,即使最好的中西补药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服用后都要通过肝肾代谢、解毒、长期大量应用对肝肾都有影响。

  6、老年人用药最好有家人监护。特别是年迈病人记忆力减退、思维杂乱、反应迟钝,经常忘记服药或重复服药,甚至错服、误服,造成一些不良后果。有家人监护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老年人用药除注意上述几方面外,还应注意老年人脏器生理功能减退,对药物的吸收、排泄功能也发生改变,特别是肝肾功能的降低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中毒,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一般应较成年人少为好,通常用量为成年人的三分之二为宜。同时还要尽量避免用对肝肾损害作用强的一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等。另外同时应用数种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有拮抗作用,还是协同作用?有拮抗作用时不用或慎用,有协同作用时剂量一定要减少。(黄建朝)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倾情创作情系北京冬奥会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起便民“连心桥”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天使“飞”进百姓门 患者享网约服务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民无偿献血有了新去处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