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不能等闲视之的蛔虫病

时间:2016-10-26 10:02:43  来源:中国健康新闻网  作者:肖惠算

  蛔虫是一种知名度颇高的人类寄生虫,它所以使家喻户晓,原因有三:一是数量多,二是历史长,三是病人多。

  蛔虫知多少

  蛔虫可谓遍及世界各地,寄生在人体的蛔虫有多少呢?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是,全世界有13亿人有蛔虫寄生,以一个被寄生者平均有6条计算,至少有78亿条蛔虫。这个数字是全球人类总数的一倍半。

  蛔虫排卵数量大,每条雌虫每天产卵24万个。据推算,每天污染环境的蛔虫卵数达一百万亿个。

  我国患蛔虫病的人有多少?近年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城市中小学生蛔虫感染率约为30~60%,农村可达70~90%。

  蛔虫卵从口入

  蛔虫成虫在人的小肠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直接或通过手、苍蝇等污染水或食物,吃了,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就可得病。常见的感染途径是生吃蔬菜、瓜果等引起,有人以为用酒、醋或辣椒等生拌蔬菜,就可有杀虫卵作用,这完全是误解和毫无科学根据的。

  春夏季节,气候温暖潮湿,适于蛔虫繁殖发育,人们更容易感染蛔虫病。

  蛔虫不是“消食虫”

  蛔虫,这种灰白色长圆柱状寄生虫,长约15~40厘米,形似蚯蚓。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医书就有记载,古代称之为“蛟蛕”、“蚘”、“长虫”等。由于蛔虫流行普遍,而且大多无明显症状,因此许多人不重视。有些地方把它叫做“消食虫”,错误地认为它能帮助消化。

  蛔虫寄生在小肠中,帮助消化是假,吸取腹内营养物质是真。它是靠在肠内摄取半消化的食物来生活的,因此易造成儿童的营养不良,民间称之为“疳积”、“虫疳”。严重者可表现为智力迟钝、精神不安,烦躁失眠等。小儿夜间磨牙也常是蛔虫所致。

  多数蛔虫病人,仅有脐周轻痛,常突然发生,片刻后自行缓解,人们往往不加以注意。其实,蛔虫的危害真不小。

  严重的蛔虫并发症

  蛔虫的幼虫在身体移行时,病者可有发热、咳嗽、荨麻疹、哮喘等过敏反应,验血可发现嗜酸粒细胞增多。

  寄生在一个人体的蛔虫,少的只有几条,多的有好几百条,甚至有多达两千多条的。大量的蛔虫在小肠中缠结成团,会引起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病人表现在脐周有剧烈的阵发性绞痛,频频呕吐,腹部可出现团块。严重者蛔虫可穿过肠壁,引起肠穿孔及腹膜炎。

  蛔虫有钻孔的特性。胆道蛔虫病就是蛔虫钻入总胆管引起的,这时病人有上腹部剧烈绞痛,可影响到右背痛。蛔虫钻入阑尾引起阑尾炎,还可钻入胰管、气管、阴道等处,造成病变。

  蛔虫引起的严重病症并不少。曾有统计在1~5岁患蛔虫病的儿童中,每年肠梗阻发生率为千分之二。因蛔虫病人数以亿计,按估计因蛔虫诱发症而造成死亡者只有十万分之六,但每年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由此而丧生,故其危害性之大也就很突出了。

  腹痛时能驱虫吗

  蛔虫病人正在腹痛时,有些驱虫药是不能用的。如以往常用的山道年,服后会刺激蛔虫更加兴奋,增加活动,到处乱窜,使腹痛加剧,甚至会引起蛔虫的各种并发症,腹痛时切不可服用。

  驱蛔灵(枸橼酸哌嗪)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驱虫药,能麻痹蛔虫的肌肉,使蛔虫失去活动能力,随肠蠕动排出体外。因此可以在蛔虫病腹痛,以及在胆道蛔虫病和蛔虫引起肠梗阻的早期应用,既可驱虫,又可止痛,一举两得。儿童每日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克,成人3克,均在早晚分两次服,连用两天。

  如果患蛔虫病又兼有钩虫病,则宜选用广谱驱虫药甲苯咪唑,对两种虫的驱虫作用均好。剂量为100毫克,每天两次,连服3天。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该药可引起蛔虫骚动和游走,故不宜在腹痛时服用。

  中药驱虫常用的有苦楝皮及使君子,亦有效果,但剂量较大,作用不及上述药物好,故目前已较少用。

  预防的关键

  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是预防蛔虫病最重要的措施。每年进行大面积的普查和集体治疗,亦是有效的方法。

  个人的预防则应强调卫生习惯,饭前及大便后洗手,不吃生菜或未洗净的瓜果等。生吃瓜果必须先用清水洗净去皮,或洗净后在沸水中烫一烫(70℃水中1秒钟,蛔虫卵即可完全丧失生命力)。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倾情创作情系北京冬奥会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起便民“连心桥”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天使“飞”进百姓门 患者享网约服务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民无偿献血有了新去处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