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是内科最常见的疾病。由于胃肠道是与外界相通的中空管道,所以检查胃肠道疾病可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经口吞入或经肛门注入钡剂(硫酸钡,一种不透X光的物质),在X光下显露胃肠道的外形。这就是一般所说的胃肠透视。再一种是经口腔或肛门插入某种器械,直接观察胃肠的内腔,这种器械就是胃肠纤维内窥镜(简称“胃肠纤镜”)。
最早出现的内窥镜是胃镜。1868年德国人库斯毛耳从艺人吞剑的节目中得到启示,用一根直管经口插入胃,企图观察胃内情况。但由于所用管子太长,照明又不满意,因而未能清晰看到胃腔内情况。
1879年德国人尼采设计了第一只胃镜,镜身是由许多象虾壳一样可以屈伸的金属片制成,与近端手柄处呈直角。由于镜身具有一定的可曲性,所以较易经食道送至胃内。但此种胃镜仅能看到胃的极小部分,很难看见幽门部位。此后,胃镜经多人改进,但它们的共同缺点是,插入较困难,受检者痛苦大,盲区亦大(胃的相当大区域观察不到)。
1932年半可曲式胃镜制成,使胃镜检查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1958年美国人赫希欧茨首先制成光学纤维导光胃镜,这种胃镜由于较柔软,成完全可曲式,插入后病人痛苦小,盲区也小,影像清晰并可进行摄影,但仍无控制镜头转动方向的弯角装置,也不能进行活检。
此后几十年间,胃肠内窥镜经不断改进,到目前已有各种适用于食道、胃、十二指肠、胆管、小肠、结肠检查的内窥镜。它们与老式胃镜相比,其顶端带弯角装置,可使镜头做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活动,同时由于其顶端镜头可直视,可侧视,故视野角广,几乎没有盲区。应用纤维光束导光,外接冷光源,不仅光亮度强,画面清晰,且镜身柔软,插入时痛苦小,对粘膜无损伤,并能探至过去硬质直式内窥镜所达不到的区域,如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等;镜身内还可有如注水、充气、放置活检钳、细胞刷、取异物钳、电灼器、圈套器等多种用途不同的内腔,亦可连接多人同时观看的示教镜,或外接照相机以及时拍摄胃肠道内腔的彩色图像,还可外接彩色电视机、录像机,观察并录制反映胃肠道动态的彩色录像,便于进行多人教学。
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上,胃肠道透视虽方便、安全,完全无创伤,不带给病人任何痛苦,无并发症,病人易于接受多次反复检查等,但透视所得的仅是胃肠外缘轮廓;而胃肠纤镜检查则可看到胃肠道真实的内壁图像,检查者及患者都可直接看到胃的收缩与分泌功能。对胃肠的浅表性疾病,如胃炎、十二指肠炎、结肠炎等,不仅诊断准确,并可确定其类型,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或肥厚性胃炎等。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类病症,但由于其病变仅表现为胃粘膜充血、水肿、渗出性粘液等,对这些,胃肠透视是很难检查出来的,但用纤镜便很容易发现。有些B型萎缩性胃炎可能是癌前病变,及时确诊十分重要。但萎缩性胃炎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粘膜变薄,胃纤镜不仅可很容易地检查出这种改变,并可发现因粘膜变薄而暴露出的粘膜下血管。这也是X光检查根本办不到的。此外,胃纤镜对确定萎缩性胃炎手术治疗的指证及手术时机,也可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胃肠纤镜不仅可发现胃肠道的肿块、息肉、溃疡,并可诊断出它是良性还是恶性。这种判断不仅是通过肉眼观察,更为准确的是通过活检钳取下一小块组织作病理检查。因此,胃肠纤镜能捕捉到较小、较早期的癌肿。对所谓微小胃癌(癌肿直径小于1CM),胃纤镜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若应用放大型纤镜并结合活检,则将大大提高疾患检出率。
胃肠纤镜对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也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常找不到出血的原因,在保守疗法无效时,也常难以确定是否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及应选何种手术。这是因为,对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炎及胃癌等,X光透视常不能提供有诊断价值的情况。胃肠纤镜检查恰好弥补了透视的这种不足,它能清楚地显示胃或十二指肠炎症、溃疡或癌肿的出血部位以及是否继续出血,还可通过内窥镜施行某些有效的止血手段。
多发性息肉,直径较大的以及异型上皮息肉均极易癌变,因而,一经发现应及时处理。过去,胃肠道的息肉只能通过剖腹手术切除;现在,通过纤镜用高频电灼法、冰冻摘除法、局部药物注射法、结扎法、单纯活检钳咬切法以及金属丝圈套切法等,都可摘除。此外,通过胃肠纤镜还可从食管、胃、十二指肠取出异物,如图钉、竹签、圆珠笔芯、针、钢丝、假牙、弹子、骨头等,从而避免剖腹手术。
胃肠纤镜仍在不断改进和发展中,主要是为了使镜具尽量变细,以减少病人痛苦;使镜头的可曲度尽量变大,以消除盲区;尽量做到一镜多用。目前,已制成一种上消化道纤镜,能同时检查食道、胃、十二指肠并进行胰胆管造影。过去,整个上消化道检查需要二、三种纤镜,现在一种就足够了,并已将同位索技术引入纤镜,提高了表浅型癌肿的检出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