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知识

“三伏”与“三暑”是一回事吗?

时间:2024-07-22 09:14:5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今年7月22日,我们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民谚有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又说“小暑大暑,日蒸夜煮”。“三伏”的日子是怎么确定的?和小暑、大暑有什么关系?

  “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它的日期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共同决定,所以也被归为“杂节气”一类。民谚云“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日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开始入伏,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为初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为末伏。两者之间是中伏。在“十天干”中,每个庚日相隔10天,所以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的长短取决于入伏早晚。经计算,入伏的日子在阳历7月10日至21日之间。如果在7月18日前入伏,则中伏为20天,三伏天共40天;在18日后入伏,则中伏为10天,三伏天共30天。今年是在7月15日入伏,三伏天就是40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年三伏天的全国平均气温看,三伏天长并不意味着这一年要比三伏天短的年份热。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3个节气带有“暑”字:小暑、大暑和处暑,合称“三暑”。“三暑”反映的是暑热变化趋势。从小暑到大暑,暑热不断加强。经过立秋节气,到处暑时,“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处”是终止、结束的意思,所以“处暑”也俗称“出暑”。如果将入伏和出伏的时间对应到节气时段的话,通常是在小暑节气期间入伏,立秋、处暑节气出伏。也就是说,“三伏”与“三暑”的时段基本重合。

  既然如此,古人为何又要设置一个“三伏”呢?

  “暑”与“伏”的含义不同。“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既热又湿,是小暑和大暑节气的典型特征。小暑是我国全年降水最多的节气,开始进入“高温高湿”阶段。大暑是我国全年平均气温最高、高温日数最多的节气,“湿热交蒸”至此达到顶峰。而三伏之“伏”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说阴气伏藏;二是指人的伏藏,“隐伏避盛暑也”。基于这种认识,民间还衍生出吃伏羊、贴三伏贴等多种饮食习俗和保健传统。

  相对而言,“三暑”是客观的气象表达,对于农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特别是小暑和大暑“雨热同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三伏”是中国古人对于暑热的观念认知,体现着传统的阴阳观,是民众调适生活方式的指南。换言之,“三暑”主要是自然时间的科学表达,“三伏”蕴含着人文时间里的生活智慧。

  (作者为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报记者常钦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2日 14 版)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内黄县政府常务会专题学习《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
内黄县政府常务会专题
“防范于心,反诈于行”——玉门公安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
“防范于心,反诈于行
东营市垦利区司法局开展法律援助进市集普法宣传活动
东营市垦利区司法局开
邯郸市卫生健康委主任李小静调研医疗集团建设
邯郸市卫生健康委主任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