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斗笠、花头巾、蓝上衣、黑筒裤、银腰带……在福建泉州惠安县海滨,一群群身着传统服装的年轻惠安女,或表演传统乐曲,或演绎现代舞蹈,成为海内外游客镜头定格的“民俗新景”。
作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一个特殊的族群,惠安女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成为闽南传统女性的代表人物。然而,这种被民间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的传统服装,曾在一段时间内遭受当地年轻一代的冷遇。
伴随越来越多摄影师、艺术爱好者纷纷用镜头前来“寻宝”,当地不少年轻人逐渐意识到,惠女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而极具当地特色的“惠女服饰”也应当成为这片海滨不褪色的名片。
热爱摄影的惠安女曾梅霞是“80后”,不仅痴迷惠女服饰,而且是较早参与推动当地惠女文化的热心者。这位地道的惠安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来,她自费筹建了一个“惠安女民俗风情园”和一个惠女客栈。
“惠安女传统服装,往往能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目光。可是包括不少耳濡目染的本地人在内,已经逐渐忘记服装的来源与用途,甚至因为追求时尚而不愿意穿传统服装。”曾梅霞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伤害”。
“尽管老一辈对惠女服饰还有热情,不过却对这种文化一知半解。”她告诉记者,到她成年时,村里已鲜见年轻人穿传统惠女服装了。当时偶尔可碰到一些摄影爱好者被“惠安女”吸引,可是街头只有中老年人在穿传统服装,而她们因为传统观念拒绝成为镜头下的“风景”。
曾梅霞说她逐渐意识到,应将传统惠女文化传承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既延续了惠女精神,也会给“惠安女”注入时代内涵。她说动不少同龄的惠女们,让她们穿上传统服装,向外地游客展示惠女服饰。
“蓝色是家居服,白色为主色的是夏季的服装……”在她自建的“惠安女民俗风情园”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惠女服饰文化博物馆。旧时农具、各色头饰、多样服饰、特色家居饰品按时期、分品类展现,还有各类惠安女劳作的画面,从清末的“臭头皇后”到如今的惠女,较为完整地描述了一代代惠女的故事。
当地还有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主动“嫁接”惠女文化。如今,当地涌现一批将传统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相融合的年轻“创客”,为惠女文化注入活力。惠女文化的推广也进入了中小学,校园小惠安女们也开始热衷穿传统服装。
惠女服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传承创新中演绎现代新风情。(廖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