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太庄村村民正在为苹果树剪枝。
驱车行进在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的乡间公路上,路两旁是大片成排的苹果树,抽出新芽的枝条和枝头幼嫩的果实,承载着该村今年的丰收梦想。
河北省行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浅山丘陵区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大多处于贫困线下。东安太庄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村落。
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扶贫工作的高频词。作为太行山丘陵地区的典型贫困村落,东安太庄村制定了详细的精准扶贫计划,大力发展林果、旅游等产业,开启了它的“脱贫之路”。
干旱、贫瘠的山区村落
东安太庄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国告诉记者,该村共有402户1364人。该村土地贫瘠,拥有5000多亩山坡地和2000多亩河滩地,此前,该村种植玉米、谷子、荞麦等作物。自2004年以来,随着地下水位下降,东安太庄村的耕地几乎都成为“靠天攒”、“望天收”的“闹心田”。
“一年风调雨顺,玉米一亩地能收500多斤,谷子收100多斤。赶上红白事,才能吃顿红薯面的饸饹。”刘金国称,几年前,村里人均年收入仅有几百元。
由于贫穷,种地挣不到钱,东安太庄村的村民很多都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大都是老人孩子。
57岁的刘小五曾是外出打工者中的一员,十几年前他就到北京、天津等地打工。“最早做一天木工活能挣50元,后来涨到100多元,比种地挣得多。”刘小五说。
村民刘国才告诉中新网记者,由于贫穷,很多村民娶不上媳妇。在那个贫困的年代,甚至发生了从外地“买媳妇”这种事件。
为了脱贫,村支书刘金国想了很多方法,在走访农业专家,考察了山东、河北多个地区之后,他开始组织村民种苹果。
荒山蜕变“绿色银行”
据刘金国介绍,此前,东安太庄村的扶贫方式远称不上“精准”,拥有大片土地却不知如何脱贫致富。
刘金国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该村也曾种植苹果,但由于品种不好,收益很低,村民把果树都砍掉了。
为了寻找适宜当地地势、气候、土壤的果树,刘金国带领技术员多次到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果树研究所寻求专家帮助。通过多次筛选,刘金国选定了新的苹果品种。
为了带动村民种植苹果的积极性,刘金国和村干部带头种起了苹果。2009年,全村300户种了700多亩富士苹果,成立了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2011年,全村几乎每户都栽种了苹果树。从2012年,东安太庄村苹果基地被河北省林业厅列入省级观光采摘果园、被国家农业部列为标准化果品种植示范园。
刘金国称,目前村南是苹果园,村东是桃树、梨树种植基地,村西北是成方连片的核桃林,该村的环村经济林带实现了闭合。东安太庄村除留有500亩的粮食种植外,剩余5500亩全部都是果树,绿化面积达到90%以上。
“2015年,全村1000多亩苹果树结果,仅种植苹果总收入达1200万元,明年将有更多果树结果。”刘金国说。
村民刘小五算了一笔账,他2009年种植了4亩苹果,2014年开始收获,2015年仅种植苹果年收入达4万多元。“比打工强多啦!”刘小五说。
如今,东安太庄村种植的苹果获得多个奖项,销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种植苹果,甚至有村民利用电商售卖苹果,收益更高。
刘金国正在谋划建立一座容量500吨的冷库,并建立采摘观光园,他准备将旅游业也引入东安太庄村。“荒山变成村民脱贫的‘绿色银行’,青山绿水也更能吸引游客。”(记者 崔涛 肖光明 王天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