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时讯

浙江教育“供给侧”迎后“用工荒”时代 铸造大国工匠

时间:2016-04-07 14:42:33  来源:中新网  作者:李苑露 张若娴

  海归硕士求职被开价1600元底薪,称被“碾压”的新闻最近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与企业单位“用工荒”这对“搭档”矛盾再一次引发热议。

  究其原因,因为教育产品提供与需求的“脱节”。事实上,“不对称”的教育始终为人诟病,鉴于此,当代的教育正不断试图转型。

  “爱因斯坦的活儿,爱迪生干不了,爱迪生的活儿,爱因斯坦也干不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需要通过转型培养更多能够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技能人才。

  在经济大省浙江,这种“不对称”现象出现已久,早些年,浙江便一直探索人才培养的转型。自下而上贯穿教育层次的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的大量投入,高校的应用型建设……诸如此类的先行探索,是对这个制造强省迫切需求的迎合。

  经济与教育相辅相成,在这个经济掀起“供给侧改革”热潮的时代,浙江的高等教育也燃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火焰,试图以此培育“大国工匠”,为“中国质造”和困扰社会多年的“不对称”做浙江实践。

  先行之忧:同质化教育“桎梏”人才

  从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精英高等教育的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如今高等教育已可以用“大众化”来形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表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据他介绍,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

  但令人费解的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下,大学生毕业就业难,但许多单位依然存在“招不到人”现象,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尤为甚。“现实是大量制造业和服务业遭遇‘用工荒’。”江南控股集团总工程师黄作兴深有感触。

  “我们机器人这边也缺人才。”杭州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正刚也表示,人才、教育各方面的结构跟浙江的发展之间不太对应。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教育矛盾突出的体现。

  “当前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是非常突出的。”他有些忧心,“面向需求来办学,来调整并不容易。我们很多的评价指标都是单一的,资源投入也没有完全解决,(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痛苦的过程。”

  “过去有一些大学合并、改革,把很多特色搞没了,都剩综合性大学了。过去的中等专业学校、高职学校都很有特色,现在大家都想升格‘大学’,这肯定要出问题。”熊庆年认为,如今人口翻倍了也是问题之一,“我们从产出的角度来说,要面向需求。”

  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许多行业都急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成为当下的稀缺的“香饽饽”。

  “这些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技能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祝鸿平坦言,但当前学生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职业院校里去学习的态度仍不主动、意愿仍不强烈,“这是一种传统思想的惯性。”

  他表示,在这种惯性下,教育出现了同质化现象。“有不少独立学院,因袭母体高校的模式来开展教学,但因为生源、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差异,毕业生竞争力同母体学校不可避免出现差距。而一些办学扎实的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有技能,定位也明确,很受市场欢迎,薪水也较高。”祝鸿平举例道。

  同质化的教育已成为当下人才培育的桎梏。

  袁贵仁在今年全国两会中也提到,现在中国有25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学生,居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学校较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较少,同质化现象严重。

  如此形势下,浙江多所高校开始校企合作,开始产学研结合……在对于“大国工匠”的迫切需求下,高等教育开始关注如何优化“供给侧”结构。

  2015年,浙江出台文件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建设,并推出首批10所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该文件中提出,在鼓励试点的基础上,浙江争取用5年时间,推动更多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建设,应用型专业占所在院校专业数的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中就读的学生占所在院校在校生的80%以上。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今年,将全面启动本科院校的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并积极推动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加强应用型高校建设,发挥示范建设院校的引导作用。

  深层探索:以“应用型”期许结构调整

  不久前,刘希平口中的“示范建设院校”迎来了好消息。

  两个被誉为“设计界奥斯卡”的国际设计大奖花落“示范建设院校”之一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由该学院某工作室和天堂伞集团公司联合设计开发的“竹语”系列文化礼品伞两个产品,首次获得国际IF工业产品设计大奖和红点设计大奖。

  与此类似的高校“应用型”合作在该校已并不罕见,甚至有学院法务工作室师生共同参与主持多项政府创新管理重大课题,为政府决策拟定方案。双方都给予好评。

  “我们的机会要比其他院校多。每一年都会有很多机会去做workshop,去设计营,很能历练我们。”该校学生顾永乐对此深有体会。

  事实上,早些年,一些浙江的高校已开始对“应用型”自行探索。

  “最早的时候,我们是周六、周日有加上一些企业的特色课程。随后,我们还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企业的需求,制定一些特色培养方案,之后,我们的本地就业率有所提高。”衢州学院教务处处长吴以莉向记者介绍道。

  “以前我们就有与企业合作。”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杨程介绍,该学院每个老师都有工作室,工作室中有若干学生,老师会与企业签订一些科研项目,带着学生一起操作,将课堂的知识实践化。

  如今,浙江的应用型高校建设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

  在杨程看来,并不是纯粹培养“纯技术人才”。他认为,在本科四年体制的知识背景下,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层次有着更高的期许:“比如一些设计人才,希望他们能成为设计总监,或者自己创业做工作室,并非完全出卖‘体力’来工作。”

  这种期许正是浙江对于“大国工匠”的期待。

  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对此解读为,“应用型”的建设,更需要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需要专业与产业对接,其科学研究更加强调应用型导向,以服务地方、解决企业问题、解决地方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和热点为目的。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应用型科研的要求会更高。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之上,才能更好地成果转化。”他说。

  “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要提供更高水平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对此赞同。他告诉记者,应用型学校更要关注在现场的应用研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工程师,我们的工程师在现场要能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操作。”

  他以浙江宁波工程学院为例,该校有着“传统”的概念,将博士送去国内外高水平高校访学。如今,在访学同时,该校还将教授、博士等人才“推”向企业,帮助企业一同参与应用型研究,以此提升产业质量。

  “很多企业缺乏应用研究。我们更多的创造(成果)还是要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苏志刚告诉记者,与企业融合,也可以知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对就业有合适的导向。

  走出“温室”,到企业去,到一线去。在浙江,部分高校转型的方向似乎逐渐明晰。

  熊庆年也对高校的转型有着自己的看法。“职业人才也是有多种层次、多种需要、多种专业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他看来,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未必有“高低”之分。“过去我们在教育改革当中确实也存在很多教训,把一些特色的教学‘搞没了’。”他认为,学校的变化发展,要紧跟社会的变化。

  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也对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表示支持。他认为,高校应跳出模仿名校、执着于“985”“211”名头的怪圈,形成特色,提升办学质量。

  如今,浙江共有42所院校申报应用型建设试点,其中独立学院22所。“十三五”规划中,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学校转变也被提及。“应用型”逐渐成为新一轮教育的“热潮”。

  改革之春:服务地方经济筑供给侧“生态”

  在探索“应用型”之前,浙江衢州学院教务处处长吴以莉一直有些无奈:“大家更喜欢在杭州、宁波工作。”

  风动机械工业是浙江衢州的工业产业之一,也是衢州学院的课程。如何将人才留住,服务于当地的产业一直是一个难题。“企业前期就介入到我们这里,参与教学,在第三年把学生送到中国前列的风动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的风动研究所学习一年,企业出钱。”吴以莉讲述着留人的“招数”,“第四年,人才就在企业实践了,有‘双导师’,一毕业就在企业就业。”

  据她介绍,由于学校与地方企业协同培养人才,如今有很多外地生源会选择留在衢州,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为当地经济做贡献。“我们学校已被‘定位’为衢州市招商引资的名片、人才引进的驿站、创新创业的基地。”

  这正是高校应用型转型带来的社会映射之一。

  “一些地方性的大学,肯定是要面向地方性的产业发展去培养人才。”熊庆年对此认同。他认为,深化改革,要结构性调整,要“重塑”教育系统,使教育的结构符合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发展如何与社会产业发展更为契合?

  在浙江教育官方看来,除了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并与政府发展战略、重大产业发展相结合,还需要重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技工作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一些重大命题、问题为导向。”浙江省教育厅高科处处长吕华如是说。他介绍,如今正在做导向工作,发挥高校学科、科技、人才优势,引导学校参与到浙江“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七大万亿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新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建设等项目中。

  为使高校与地方发展的命题紧密对接,浙江还建立了科技经纪人制度,以一些高校为试点,与地方共建实体研究院,并通过高校教师作为“经纪人”,来对接科技成果与地方产业,起到桥梁作用。

  与此同时,一些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断升级,尝试各种办学育人模式。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正落实在非洲的办学项目,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某校开展合作办学……在浙江,“大国工匠”的培育已然并非只着眼于助力本地经济发展,也为社会各界经济产业对接所身先士卒。

  无论是高校的应用型转型,亦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职业技术学院升级等等,以供给侧为优先的生态已开始蔓延。“爱因斯坦”与“爱迪生”相辅相成,浙江将以此回答“用工荒”与人才溢出的难题。(记者 李苑露 张若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倾情创作情系北京冬奥会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起便民“连心桥”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天使“飞”进百姓门 患者享网约服务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民无偿献血有了新去处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