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的宝贝儿子毛毛,今年三岁多。近段时间,毛毛喝起果奶、酸奶等饮料来,就显得特别高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见了,投其所好,你买他送,络绎不绝。于是,名目繁多的饮料不断涌入毛毛家里,天天不重样的饮料取代了日常饮用的白开水。
奇怪的是,毛毛天天喝着这些戴着"保健"桂冠,能够补这补那的高级"营养品",体重增长却不快,脸还瘦了一圈。每到吃饭的时候,小家伙就皱眉头,不肯拿勺子、张嘴巴,还时常闹些感冒、腹泻的小毛病。
"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孩子得了什么病?"王馨有些疑惑,带孩子到医院咨询。
儿科医生先询问、体检,后化验,全面检查一番。结果,除了血清中钾离子稍低外,其他检查都正常。
医生向王馨反复询问病史,毛毛的生活习惯引起了大夫的注意。大夫告诉王馨:"孩子患的可能是'饮料病','病'根在饮水习惯。"
"怎么?饮料也会致病?咱家孩子喝的可都是正宗、名牌的饮料,保证质量的呀。"王馨有些不相信地说。
看着王馨疑惑的样子,大夫解释道:"小孩和大人一样,饮水的目的不仅为了解渴,更重要的是要满足身体对水的生理需要,给孩子饮水要讲究卫生和健康。"
"难道喝饮料就不卫生、不健康吗?"王馨更不能理解了,打断医生的话问道。
"水与饮料是有区别的。水是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水的主要来源;而饮料,包括功能性饮料,只是短时间代替水或为满足口味、营养、保健等要求而应少量饮用的饮品。饮料是无法替代水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的。"
"那是为什么呢?"
大夫解释说,眼下饮料市场,除了矿泉水、纯净水少数几种外,几乎所有的饮料都含糖、香料等物质。含糖多的饮料进入体内,其中糖分子很快被吸收入血,使血糖升高。当血糖超过生理水平时,信息传人大脑中枢,就觉得肚子饱胀,不知饥饿,从而影响食欲。加上饮料不像白开水那样很快排空,喝得太多,滞留胃部时间长,也会影响消化和食欲,成为孩子不肯好好吃饭的重要原因。高血糖还可刺激胰腺产生大量胰岛素,后者可加快糖进入组织细胞,同时将血液中的钾离子带人细胞内,致使血清钾降低,引起低血钾。这时人会感到头晕、恶心、全身无力。饮料浓度颇高,许多溶质分子如糖、钠、钾和某些微量元素,进入血液后并不能完全被机体利用。它们免费旅行一番后,最终以原样从肾脏排出体外。但它们排出时,须水分稀释溶解,从而使尿量增加,同时将体内锌、钠、氨基酸等儿童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带出体外。喝饮料的目的本是为了解渴,但是喝饮料引起的多尿,不仅加重。肾脏的负担,还导致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是一种使人感到口渴的物质,增多后会使孩子觉得口渴更厉害,愈加想喝饮料,造成恶性循环。
大夫又补充说,饮料喝得过多,其中人体不需要的物质,诸如色素、香精、防腐剂等也同时进人体内。这些物质虽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假冒伪劣产品除外),但对健康并无益处。孩子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肝脏解毒能力和肾脏排泄功能都比较差。经常饮用饮料,这些东西蓄积体内,可能妨碍孩子正常代谢,影响体质和智力。有的孩子多动,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就与此有关。此外,许多饮料以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易拉罐形式包装储运,或用锡箔纸封口,铝、锡等金属可能慢慢溶于饮料。如果儿童经常喝饮料,可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记忆、学习能力下降,阻碍牙齿、骨骼发育,对肝细胞、肾小管也会带来损害,并可能降低机体免疫能力。
王馨听到这里,明白了其中道理,忙说:"既然饮料有这些不好,那以后我就让毛毛喝纯净水吧。"大夫立即纠正道:"那倒也不必。其实孩子们的饮水,要求并不高,只要无污染,不含有害物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卫生指标就行。科学研究证明,自来水中所含钙、镁、铁、锌、硒等矿物质比食物中的更能被人体吸收。生水烧开后,密度和表面张力增大,内部相互作用能量也明显增加,分子形成链状结构,溶解性好,对增加血容量,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很有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