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生活

舌尖养生话五谷

时间:2016-04-19 16:03:36  来源:健康导报  作者:邓万祥

  目前国际上流行一句叫做"把药房变成厨房"的口号,其实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早已挖掘出食材里的健康玄机,他们将那些带着土地气息和米面甜香的五谷杂粮视为养生真谛,总结出了"药食同源""一谷补一脏"的养生食疗法。比如五谷杂粮中的小米可养脾、大豆可养肾、高粱养肝益胃等等。这些很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如果每天根据自己的体质,合理适量地食用五谷杂粮,不仅能均衡饮食,更能起到养生的作用,比盲目追崇市面上那些五花八门的保健品更安全更可靠。下面介绍几种五谷杂粮的作用和吃法。

  大豆养肾:大豆中的黑豆被称为"肾之谷",中医认为它具有补肾强身、解毒、润肤的功效,对肾虚、浮肿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做法:泡发后打制成豆浆,或煮黑豆粥,每天早晚各一次。还可常吃一些其他豆制品。

  大米重润肺:大米涵盖稻米、紫米等,在出现肺热等症状时,具有很好的滋阴润肺作用。

  做法:用小火熬制大米粥,直至米汤浓稠,只喝米汤不吃米粒,随时可服用。

  小米重养脾:小米是五谷之首,常食能补脾益胃。小米对脾虚体弱的人而言,可谓是进补的上品,可补中益气、延年益寿。夏天喝小米粥,消暑解渴的效果极佳。

  做法:熬一锅小米粥,用汤匙撇出小米粥上层的精华一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养脾胃的疗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小麦重养心:小麦被称为"五谷之贵",中医认为它能养心安神,除烦去躁。对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自汗盗汗以及烦躁情绪有食疗作用。

  做法:取带皮的全小麦熬粥,或去中药店买一些浮小麦熬水,每天早中晚服用。

  高粱重养肝: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 高粱具有养肝益胃、收敛止泻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泻的人,持续吃一段时间后,会有良好的功效。

  做法:把高粱米加工成面粉后炒熟,用开水调成稀糊每天早晚饭前服用。

  薏米煲汤最滋补:薏米有强筋骨、健脾胃、消水肿、去风湿、清肺热等作用。薏米对女性来说是非常好的滋补品,大量的维生素^能够让皮肤光滑美白,还能起到抗子宫癌的作用。

  做法:薏米性微寒,所以并不适合煮粥或者单吃。与一些能起到温补作用的食物一起煲汤比较适合,而且能起到非常好的滋补效果。薏米不容易消化,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有胃寒胃炎的人,吃薏米的时候一定要适量,不要多吃。

  荞麦面条有利减脂降压、长身体:最适合食用荞麦的就是老年人和小孩子,因为荞麦的蛋白质比大米和面粉都高,而且其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和精氨酸,所以老年人食用可减血脂、降血压,小孩子食用可长身体。

  做法:荞麦面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用方法,不过人们最为习惯的还是用它做面条。养麦面条虽然好吃,但每次不应食用过多,适量最好。

  糯米健脾利湿做醪糟:糯米可以用来煮粥,也可以用来做汤圆,但是最健康也最神奇的做法还是把它做成醪糟酒酿。糯米除有帮助消化,安神的作用外,还可缓解疲劳和头昏眼花的症状。

  做法:可以用糯米加水适量,在笼屉中蒸1小时,拿出放冷,拌人酒酿曲,把盆放在约251的环境中36-48小时,原料即发酵成为酒酿。如果爱吃甜的可以加一些冰糖。醪糟酒酿可以在中午和晚上服用,不但帮助消化,而且镇静安神,也会让胃觉得很舒服。

  燕麦八宝饭好廋身:燕麦又名雀麦、野麦,其脂肪含量是大米的4倍、白面的5倍,还含丰富的亚油酸,对糖尿病、脂肪肝、便秘、浮肿等有辅助疗效,是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最佳保健食品。

  做法:燕麦通常被人们用来泡在牛奶中食用,其实偶尔用燕麦和其他谷类做一做八宝饭,更能起到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燕麦中含有多种酶,不但能抑制老年斑的形成,而且能延缓人体细胞的衰老。

  谷类之首属玉米:玉米中脂肪、磷元素、维生素82的含量居谷类食物之首,其中所含的亚油酸和维生素B2,能使人体内胆固醇水平降低,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玉米中含钙质较多,而缺钙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它含有的曲谷胱甘肽,是一种抗癌因子,能促使人体内的致癌物质排出体外,因而可降低癌症发病率。

  做法:玉米面加大豆粉,按3: 1 的比例做成窝头食用,这种做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种粗粮细吃、营养价值最好的吃法。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倾情创作情系北京冬奥会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起便民“连心桥”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天使“飞”进百姓门 患者享网约服务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民无偿献血有了新去处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