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药,要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与清华大学李梢教授的对话中,他如是说道,“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是我们这一代研究者的历史使命,从过去到未来,我们始终坚定走在这条路上。”
李梢教授是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导,也是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他长期从事生物信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出并建立“网络靶标”理论与方法,开辟中医药网络药理学方向,领衔制定网络药理学国际标准,为解读中医药科学内涵、促进中医药智能与精准研发提供新途径。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所以必然”
1973年10月,李梢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祖传15代的中医世家,他的父亲是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受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李梢自幼学习传统中医。不同于兄弟姐妹从事传统中医文化和临床诊疗,家中排行最小的李梢在父亲的引导下,走上了探索中医药自主原创的科学发展道路。
中医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为护佑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可验证”为特征的科学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一些质疑中医药科学性的论调从未停止,现代科学能否成为中医药研究的有效工具?中医药理论能否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验证?中医药理论能否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进行解读?
李梢坦言,选择这条路最原始的动力就是社会对中医的质疑。“我的父母一生耕耘在中医诊疗的第一线,从来都是受人尊敬的,质疑的声音让我坚定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更要知其所以必然’的想法。”
现有研究文献表明,从历史、文化、哲学甚至疗效等角度解读中医药的成果较多,而从科学角度解读中医药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李梢认为,中医药学科是一门既传统又年轻的学科,其大量传统理论、感性认识、临床经验等,需要借助现代科技走向现代化,同时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与实践也有助于启迪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李梢不仅接受了中医传统教育,还系统接受了中医药现代教育。“我的愿景是在传承中医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语言释义中医规律,在把握中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工作。”李梢说。
开辟中医药网络药理学 领衔制定学科国际标准
为探索中医药自身的科学发展道路,1999年,李梢在博士就读期间,在博士导师王永炎院士的支持下,率先提出中医药与生物分子网络相关的假说,2001年赴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做博士后,与信息学家李衍达院士合作,率先从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角度探索符合中医药特色的科研方法。
经历了20年的探索,李梢带领团队开辟了中医药网络药理学这一新学科,领衔制定了网络药理学国际标准。同时,他带领课题组自主研发了“基于网络靶标的药物网络药理学智能和定量分析方法与系统”(UNIQ系统),基于“网络靶标”原创理论,建立高精度的智能算法,构建中西医药的分子网络导航系统,已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科学阐释、经典名方评价、名医经验挖掘、中药研发等诸多方面。
建立胃健康“治未病”体系 探索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新模式
从生物网络这一系统的角度打开中医药黑箱,还有助于破解中医药和疾病的奥秘,促进解决当前肿瘤等疾病高发难题。以胃癌“治未病”为范例,李梢介绍,胃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胃癌早诊率一直以来低于10%,早诊率低是导致生存率低的关键难点。利用网络药理学打开中医药‘治未病’的黑箱,能够促进胃癌早筛、早诊、早治,并推动形成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新模式。
胃炎癌转化具有长时程、小概率的特点,李梢课题组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研究,突破胃癌“何人、何时、如何发生”的瓶颈,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提出胃癌“极早期”概念,并建立起以“智能筛查-极早诊断-精准防治”为特色的胃癌防治体系,支撑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李梢认为,科技创新既要“顶天”,也要“立地”,医学也是一样,能否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始终是检验医学成果的重要标尺。
创建清华大学中医药交叉研究所 培养中医药交叉创新人才
如何跨越现代科学与中医药学之间的鸿沟?李梢认为,利用人类现代科技成果积极破解中医药密码,是讲清、讲透、讲好中医药原理的重要前提。
“这就需要积极引入信息科学、现代医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培养造就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勇于在科技领域自主自强的中医药创新人才,破解中医药复杂系统的奥秘,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和阐释。”
基于这样的思考,李梢着手创建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期望通过自身带动更多人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转型贡献力量。2020年12月2日,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正式成立,作为清华大学首个校级中医药交叉研究机构,中医药交叉研究所致力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打破现代科技与中医药的壁垒,促使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的双创新、齐发展。
李梢介绍,中医药交叉研究所依托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团结清华大学医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系、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多个院系的力量共同建设。聚焦中医药关键科技需求,以“医工结合、中西结合、交叉创新”为特色,真正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建新模式。
采访的最后,李梢的一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我们不能只做旁观者、批评者,要勇于做建设者、创造者,这是我们这一代研究者的使命。”
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中医药加快“走出去”,真正实现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需要漫长的时间淬炼,时间尽管漫长,但是值得我们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