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邯郸市馆陶县基层中医院呼吸消化内科医生,从医多年来,我运用中医思维方式,以提升肝病诊断治疗能力为中心,以肝病为轴调治疗百病为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规范治疗肝病流程路径,在众多患者身上取得明显疗效。通过归纳梳理总结自己临床实践经验,现与同道分享如下。
——中医对肝脏的认识。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五脏之一,人体多个脏器的疾病都和肝脏有关,例如常见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情志疾病和月经病。在中医理论认识中,肝主疏泄和升发,疏泄即为疏泄气机,疏泄消化,疏泄情志,疏泄气血;升发就是指人体生长发育,和再生修复的生长机制,肝主升发是人体生长发育和再生修复的高度概括,特别是在疾病发生病理生理过程中。肝在四时为春季,春季万物生发,而五脏之中肝也是属于木性。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春天也正是养肝保肝的最好季节。
——肝脏与人体多个脏器疾病的联系。人体多个脏器疾病和肝脏有联系。从西医的角度,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就像是人体的化工厂,负责人体大部分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也是容易受到感染的器官。中医理论提到,肝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二是主藏血。肝主疏泄,《黄帝内经》提到,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比如人生气,时间一久,肝气郁结,进而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消化系统出现一系列症状。二是肝主藏血,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肝脏贮藏血液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量分布。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血液充盈心脏才有所主,肝有所藏。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精神和情志活动,都是以血液为物质基础。心肝阴血不足,临床上表现为心悸,心慌,面色不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头晕目眩,妇女月经涩少,失眠多梦等。肾藏精,肝藏血,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生化,肾精又需要肝血化精不断补充,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滋生。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即“水不涵木”的症状。反之,若肝阳亢盛,消灼阴精,便会加重肾阴虚损,出现头痛、眩晕以及腰膝酸软等症状。肝和肺主要是气机方面的问题,若气机升降失常,可出现胸胁胀满、面红目赤的症状。
——-肝脏有病,病机为郁。《黄帝内经》有云:百病生于气。首先便是伤肝,当人的精神失常,造成心情不畅、精神抑郁时,会大大影响肝脏功能的正常发挥。《五藏生成》说“人卧血归于肝”。怒气影响肝功能,就使得肝气不畅,而导致血不畅,自然是怒伤肝而伤心。此外,中医还论述到“肝木横逆则克脾土”,肝脏是通过调节气机而辅助脾胃消化。抑郁的情志不利于气机传导,造成脾胃功能的失常。
郁有广义之郁和狭义之郁的分别。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狭义的郁,为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因郁致病,因病致郁。《黄帝内经·素问》篇曾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有一些慢性胃病的患者,患病前就有神经衰弱,长期失眠、焦虑;或有过度的精神刺激,情绪低落等,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胃腺分泌异常,胃粘膜营养不良,即“因郁致病”。人体一病,则伤及于内,经气血脉“结聚而不得发越”,遂影响气机阻滞抑遏之变,而见诸气郁闷之弊,或郁于血,或郁于气,或郁于表,或郁于里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开朗。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气机上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即“因病致郁”。如患者因患了某种疑难病或者慢性病后,由于长期治疗不愈,则会产生抑郁等悲观情绪,如果长期出去悲观、郁闷不舒的状态中,反而会加重固有的疾病,造成长时间的循环。
——-以肝为轴调百病。《黄帝内经》有云:百病生于气。首先便是伤肝,当人的精神失常,造成心情不畅、精神抑郁时,会大大影响肝脏功能的正常发挥。《五藏生成》说“人卧血归于肝”。怒气影响肝功能,就使得肝气不畅,而导致血不畅,自然是怒伤肝而伤心。此外,中医还论述到“肝木横逆则克脾土”,肝脏是通过调节气机而辅助脾胃消化。抑郁的情志不利于气机传导,造成脾胃功能的失常。郁有广义之郁和狭义之郁的分别。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狭义的郁,为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因郁致病,因病致郁。《黄帝内经·素问》篇曾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有一些慢性胃病的患者,患病前就有神经衰弱,长期失眠、焦虑;或有过度的精神刺激,情绪低落等,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胃腺分泌异常,胃粘膜营养不良,即“因郁致病”。人体一病,则伤及于内,经气血脉“结聚而不得发越”,遂影响气机阻滞抑遏之变,而见诸气郁闷之弊,或郁于血,或郁于气,或郁于表,或郁于里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开朗。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在气机上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即“因病致郁”。如患者因患了某种疑难病或者慢性病后,由于长期治疗不愈,则会产生抑郁等悲观情绪,如果长期出去悲观、郁闷不舒的状态中,反而会加重固有的疾病,造成长时间的循环。
———调肝常用药对分享。
1.香橼-佛手。香橼性温,味辛、苦、酸,归肝肺经,具有疏肝理气,宽中,化痰的功效。《医林纂要》云:“治胃脘痛。宽中顺气,开郁”。佛手性温,味辛、苦、酸归肝、脾、胃、肺经,有疏肝理气,和胄止痛,燥湿化痰的功效。《滇南本草》云:“补肝暖胃,止呕吐,消胃寒痰,治胃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这两种药物性味、功用相似,佛手芳香辛散,苦温通降,以醒脾开胃,疏肝和胃,理气快膈,行气止痛为主;香橼清香之力稍逊,行气之力亦差,然和胃化痰之功见长。二药相须为用,理气、宽胸、止痛、舒和胃、健胃化痰之力亦彰。
2、枳实-厚朴枳实性微寒,味苦、辛、微酸,入脾、胃、肝、心经。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药品化义》曰:“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厚朴性温,味苦、辛,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效。枳实苦降下行,气锐力猛,有“冲墙倒壁之力”,为破气消积要药,厚朴苦能下气,辛以散结,温可燥湿,既可下有形之实满,又可除无形之湿满。又厚朴入肺经,二药相须为用,无论是有形实满还是无形湿满均可除。
3、炒槟榔-炒莱菔子。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的功效。《本经逢原》中言:“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二药合用,槟榔行气利水,莱菔子消食降气,使湿阻中焦引起的积滞去除,使气行湿散。
4、蒲黄-五灵脂。蒲黄性平,味甘,归肝、心包经,具有止血,化瘀,通淋的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蒲黄可以“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五灵脂性温,味甘,归肝经,具有通利血脉。散止痛,祛擦止血的功效。可治一切血瘀气滞作痛之证。
5、白术-莪术此药对用于气滞血瘀病程较长者。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功。莪术性温,味辛、苦,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莪术可以破血疏气,白术健脾益气,二药合用并无耗气伤血之忧,益气、行气、破血之功并存,使气行血畅。
6、乳香-没药。乳香性温,味辛、苦,归心、肝、脾经,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气化滞为专功也。”没药性平,味辛、苦,归心、肝、脾经,具有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之功。乳香气香窜,味淡,故善透窍以理气。没药气则淡薄,味则辛而微,二药合用行气、活血,宣通脏腑,流通经络。
作者简介:李茁壮,馆陶县中医院内七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李佃贵弟子、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本科学历。邯郸市第三届名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