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食品安全

土豆磨糊的由来

时间:2016-05-16 16:07:16  来源:中国健康新闻网  作者:贾文成

  土豆磨糊是以整体马铃薯经研磨后的混合物为皮,以肉菜为馅的一种地方食品。此食品在元朝初期诞生于黑龙江省明水县,距今己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提及土豆磨糊的由来,离不开它的研发者——哈磨护。虽然哈磨护这个名字,人们比较陌生,但是其祖父——哈迷蚩的名字在历史上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北宋末年,哈迷蚩作为随军参谋,跟随金国四狼主——完颜兀术南侵中原。兵围潞安洲时,完颜兀术派哈迷蚩深入其中剌探军情时被宋军捕获。为羞辱金人,表达潞安洲军民全力抗金的意志,时任潞安节度使的陆登命人将哈米蚩削鼻后放回。大元灭金后,哈迷蚩家族归顺大元。待忽必烈南侵时,哈迷蚩之孙——哈磨护随军征战,先后到了中原诸地和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期间,哈磨护不但饱览了江南美景,而且还饱尝了关内美食,对流传已久的关内美食——饺子更是倍加喜爱。罢兵回归故里后,哈磨护成为宗王府的一名小吏,逢年过节,他利用从江南学到的包饺子技艺,自家包饺子,自家享用。

  乃颜继位宗王之后,经苦心经营,其领地不断扩大,成为了大元东道诸王之首。为巩固政权,宗王乃颜特别注重与相邻的东道诸王保持友好的政治、经济往来,与下辖江东六十四屯的王爷关系尤佳。当时,江东六十四屯不仅住有汉人、满人,也有俄罗斯族人、白俄罗斯族人。虽然马铃薯这种作物在中原大地尚未出现,但江东六十四屯已率先从欧洲引进了这一作物。公元1285年,乃颜派员出使江东六十四屯,顺便带回了当时华夏大地从未见过的这种农作物——马铃薯至宗王府(今明水县繁荣乡古城村)。

  马铃薯是当时华人先前未知的一种农作物,故百姓不知其如何种植、如何食用。老百姓春种马铃薯时往往拿其整体入土为种,这样既浪费了种薯,又不便其生长。至于食用,当时除水煮、煎炒等几种简单的形式外,再无其他的选项。面对当时马铃薯食用上过于单一的现状,天资聪慧、喜食饺子的哈磨护萌发了用马铃薯加工后的混合物为皮,以肉菜为馅做成一食品的创意。他拿来了马铃薯,用民间的石磨进行研磨,取其中淀粉和渣子的混合物做外皮,仿照华夏江南包饺子的工艺,将肉菜包入其内,成为有别于北大荒粘豆包,关内饺子、包子的一种新型主食。这种食品既保持了马铃薯淀粉特有的筋道,又体现了华夏饺子那种特有的鲜美,至此土豆磨糊在中华大地上正式诞生了。在其初始阶段,其加工工艺也不尽完美。因为用石磨加工马铃薯之混合物的过程中,马铃薯淀粉与渣子的混合物极难搜集,往往出现顺水流失的问题。据此,哈磨护在加工工艺上进行了改进,他发明了一种在铜皮上加工成微孔的马铃薯淀粉及其渣子的工具——土豆磨糊磨板。这样,既提高了加工速度,又解决了马铃薯淀粉及其渣物不再顺水流失的问题。

  土豆磨糊面世后,很快在当地流传开来,成为当地百姓餐桌的一道美食。不久,此种美食进入了宗王府,乃颜王爷大加赞赏,又成为宗王府招待八方贵宾不可缺少的一道主食。鉴于当时这种美食尚无正式名讳,乃颜王爷亲自为其命名——土豆磨糊。如此一来,土豆磨糊既是对其发明者的一种褒奖,又是其正式的名讳。

  2012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组亲临明水采访,并在中央二套正式播出明水县土豆磨糊的故事,让全国人民知晓了此事。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倾情创作情系北京冬奥会
著名圆珠笔画画家郭艳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起便民“连心桥”
馆陶县网约护理服务架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天使“飞”进百姓门 患者享网约服务
邯郸市馆陶县中医院: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民无偿献血有了新去处
点滴爱心 汇聚希望 市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服务条款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免责声明
京ICP备10039517号
频道识别号:011050312012 (发证机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4363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